在太湖之畔的无锡市锡山区,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古村落——严家桥村。严家桥村地处无锡、江阴、常熟三地交界。一条严羊河穿村而过,跨河而建的四座桥连接起两岸人家,形成“一河四桥六街”的格局。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孕育了享誉四方的美食瑰宝——严家桥大米。
2023年,严家桥大米在第二届“金穗杯”暨第六届“无锡好米”品鉴活动中荣获“无锡好米”金奖。
2023年,严家桥大米在第七届“芳桥”杯中荣获“江苏好大米”银奖。
2022年,严家桥大米在第六届“盱眙龙虾香米”中获得了最佳稻米包装设计零售型和礼品型两个奖项。
2021年,严家桥大米被评为“无锡市十大农产品品牌”之一,荣获第五届“前黄”杯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会金奖。
2020年,严家桥大米荣获第四届“无锡好米”品鉴活动银奖。
2019年,严家桥大米荣获第三届“无锡好米”品鉴活动银奖。
2018年,严家桥大米分别与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无锡东航食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登上飞机成为航食餐饮的无锡土特产。
严家桥大米(图/羊尖宣传科)
在太湖之畔的无锡市锡山区,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古村落——严家桥村。严家桥村地处无锡、江阴、常熟三地交界,一条严羊河穿村而过,跨河而建的四座桥连接起两岸人家,形成“一河四桥六街”的格局。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孕育了享誉四方的美食瑰宝——严家桥大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无锡锡山园区积极响应号召,让严家桥大米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让我们一起走进严家桥,探寻这碗米饭背后的故事。
悠久的历史铸就“绿色”家园
严家桥村,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了水稻种植的沃土。自古以来,这里的村民便以种植水稻为生,世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让严家桥大米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香。
羊尖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泰伯奔吴,开创句吴基业,羊尖处于句吴“外郭三百里”范围之内,很早就进入农耕文明社会。
据锡山名镇记载,羊尖是传统的农业大镇,耕地面积一度占无锡县的二十分之一,羊尖农业收成的好坏,对全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无锡粮仓”。
种植基地(图/羊尖宣传科)
另据严家桥村志记载,严家桥历史上曾形成四大码头:米码头、布码头、书码头、医码头。镇上开设米行二十家,除收购本地稻谷外,还到外地设点采购。严家桥是锡东产粮区,凭借温和的气候,方便的灌排,形成了大片沃土良田,所产稻米品质优良,销至周边地区。
上世纪70年代,唐家置田地6600亩用来种植粮食,修建了远近闻名的“唐氏仓厅”和“唐家码头”,先后垫资建造了万善桥、永兴桥和梓良桥。加上原有的严家桥,小镇以桥为经,以河为纬,兴市建镇,蔓延扩展,成为锡东地区著名的“米码头”。
更迭的时代诞生“绿色”使命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园区注重农业品牌的培育和保护,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目前,园区已培育出多个绿色、有机产品和省市知名品牌。
经江苏省农科院、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证,该园出产的“锡山大米”成功获得碳标签证书。这是江苏省内第一个也是国内第二个水稻碳标签,也是苏南地区首个农产品碳标签。
碳标签是一种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数,旨在帮助消费者了解其购买的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实行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节约化生产,推广绿色轻简生产技术,减少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锡山大米碳标签采用PAS 2050以及ISO 14067等国际标准。”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台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创建“锡山大米”碳标签,以“碳”这个国际语言提升生态价值,助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产品标识制度化的有益尝试。经过认证核算,生产5公斤锡山大米,从种植到包装碳减排量为4.1619公斤。
羊尖镇现有耕地总面积2.5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2023年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主要是苏粳1176、南粳46和南粳5055,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羊尖镇坚持引进水稻优新品种,打造集种植、 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优质食味水稻种植基地,打造“严家桥大米”“锡宛香米”“菠菠叔”和“锡羊”多个品牌,拥有1家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及江苏省首个家庭农场、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以及市级产业园1个。
种植基地(图/羊尖宣传科)
严家桥村作为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羊尖分园)重要基地,核心区主要做好全镇水稻新品种、新肥药、新技术、新农艺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品种有南粳8911、南粳5055、南粳3908、南粳9058、南粳晶谷、南粳香糯、宁8917、宁9044、金地糯470、武运粳23,示范种植苏粳1176和早熟品种天隆优619。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严家桥大米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在种植过程中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生产管理制度,采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水稻集中育秧、机插测深施肥、生物菌肥应用、无人机飞防等技术,推行稻油轮作模式,使用新型肥料南粳46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菌肥以及性诱剂诱虫,利用无人机、无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开展飞防、田间农事作业。
这些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实现了水稻种植的精准化、智能化。同时,严家桥村还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轮作休耕等生态种植方式,确保大米绿色、安全、健康。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种植过程中施以有机肥、菌肥和缓释肥,结出的稻谷颗粒饱满、结实率高,生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亮透明,蒸煮后香气四溢、口感软糯。
种植基地(图/羊尖宣传科)
羊尖镇致力于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创建美丽乡村,坚持执行包装和农膜(地膜)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工作,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做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粒米在羊尖开启了它的绿色旅途,探索着自己的绿色使命。
创新的发展打造“绿色”时代
严家桥村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自然资源,成功地将严家桥大米打造成为集美味、文化与传承于一体的知名品牌。
严家桥村举办的稻香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不仅让外界了解了严家桥大米的独特魅力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更将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文化、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稻田画观光、稻田劳作体验等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了农耕的乐趣,感受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种植基地(图/羊尖宣传科)
严家桥村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还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严家桥大米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实现了品质的稳定提升和产量的稳步增长。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让古老的稻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严家桥大米逐渐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同时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未来严家桥大米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环保的种植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