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国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伏羲氏。有了他,才有了华夏民族的芸芸众生。大约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并成为部落首领。
古老的中国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伏羲氏。有了他,才有了华夏民族的芸芸众生。
大约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并成为部落首领。那一带多风沙,少雨水,地瘠薄,自然条件恶劣。为求生存,伏羲带领他的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来到宛丘(今淮阳),见这里沃野千里,湖波渺渺,即定居下来。
传说,有一天,伏羲在渔猎困倦之后,躺在一棵大树下歇息,无意中发现树枝上有个大蜘蛛正在来来回回地结网。网结好了,几只蚱蜢、蜻蜓飞到上面便被网住了。伏羲由此得到了启发。他学着蜘蛛结网的样子,教人们用植物的纤维结成网,到山冈川泽去渔猎。人们捕获了许多鱼虾、鸟兽,吃不完了便喂养起来。这就是我国最初的畜牧业。伏羲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周边部落纷纷投靠,推举他做了帝王。伏羲定都宛丘,创立龙图腾,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宣布龙图腾为族徽,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中华民族自此成为“龙的传人”,“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也由此而来。
伏羲在仔细地观察天地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找出规律,从白龟背上的图形中受到启发,用八个符号组成一个龟背形图案。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八卦图。这八个符号是“干”、“坤”、“坎”、“离”、“艮”、“震”、“巽”、“兑”,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水、火、山、雷、风、泽。伏羲把它们组合成六十四卦,推测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向人们讲解八个符号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增长知识和才干。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伏羲死后葬于宛丘,这就是今天的淮阳太昊陵。不过,当初的墓冢可没有今天这么高大。不知从何时起,民间传说用家乡的土给人祖添坟,可以生儿育女,免除灾祸。于是,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都要从家乡带来一袋黄土,撒在坟头上。久而久之,伏羲墓便有了山丘这么大。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戎是保家卫国,祀是敬天法祖。有史以来,历代帝王都把祭祀伏羲列入祭祖的重要议程。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来到陈国,陈灵公陪同他拜谒了伏羲的陵墓。之后,还在墓前建筑一台,称陵阳台。这是有史记载的官方祭奠伏羲的开始。唐宋以降,太昊陵受到历代帝王的保护。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即不许百姓在伏羲陵园放牧牛羊等。五代时,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颁诏“禁民樵采耕犁”,即禁止在伏羲陵园打柴、采桑、耕种。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专门看护陵庙。并颁诏每三年对伏羲大祭一次,规格为最高的“太牢”祭祀。干德元年(公元963年),再次颁布《修陵奉祀诏》,诏建陵庙,守陵者由一户增至五户,改每三年一祭为每年春秋祭祀,并亲撰祭祀祝文。明代,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登基,五月便到太昊陵祭拜,并诏令地方官每年祭祀。洪武三年,朱元璋颁诏在全国修建36处陵庙,太昊陵首列第一。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又亲制祝文,派钦差大臣到太昊陵代为致祭。自明初到清末,皇帝御祭达51次之多。历朝历代还把为人祖修陵建庙当作最大的崇拜。太昊陵自宋太祖赵匡胤于干德四年(公元966年)始建庙宇,为人祖塑像后,宋朝历代皇帝又多次颁诏重修庙宇和增高陵墓。到明万历初年,陵庙占地达875亩。
我国民间对伏羲的祭祀始于伏羲归葬这里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宛丘》这样描写:“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说的就是至今不衰的祭祀巫舞“担经挑”。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活化石“泥泥狗”等民间艺术,更是流传数千年长盛不衰。民间自发形成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的“人祖庙会”,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长达月余的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的群众络绎来到这里朝祖进香。人们打着绘有龙图案的黄旗,沿着墓园的中轴线一步一叩首,直至伏羲陵前,焚香、致祭、祈福、许愿、跪拜……其虔诚程度,非亲眼目睹者难以置信。无论是谁置身其中都会被感染、被感动。庙会隆盛时日客流量达40万人次。最多的一天出现在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以日游客量82万人的规模,被世界吉尼斯上海总部评为“全球单日朝拜人数最多的古庙会”。近年来,政府因势利导,在庙会期间举办非遗展演和民俗表演。羲皇故都朝祖庙会及祭祀仪式,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淮阳的文化地标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
祖先崇拜,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传承至今,仰仗的正是这种植根于血脉的祖先崇拜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太昊陵,是中国人的“麦加”圣地;太昊陵庙会,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标本。它所体现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挠,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欢迎点赞
点赞河南好故事活动
未注册的手机号验证后将自动注册
点赞成功
感谢点赞,还剩4次机会为其他故事点赞!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