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堂村距信阳市中心东南20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2395人,党员50名。2011年以来,该村以村庄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高举生态旗,念活产业经,唱好文化戏,让昔日普通僻静的小山村蝶变为闻名全国的美丽乡村,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豫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郝堂村距信阳市中心东南20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2395人,党员50名。2011年以来,该村以村庄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高举生态旗,念活产业经,唱好文化戏,让昔日普通僻静的小山村蝶变为闻名全国的美丽乡村,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豫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产业旺村。转变发展理念打特色牌,引导群众种植有机水稻、红米、荷花、蓝莓、桑葚等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做大做强茶产业,扩大原种茶规模,擦亮“信阳毛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观荷采莲栈道、骑行休闲绿道、登山健身步道,兴办农家乐和传统豆腐坊、酒坊、茶坊,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二是人才兴村。“唤回”乡土人才,搭建平台鼓励返乡创业,以往全村1/3人员外出务工的局面如今变成吸纳周边村就业200多人,人才回流在郝堂成为一种潮流;“引进”各方英才,先后招引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依托中国乡建院、道中书院打造培训驿站,举办音乐节、自行车山地赛、国际徒步大会等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使郝堂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推出”建筑专才,在郝堂建设中催生培养的上百名能工巧匠,如今成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香饽饽”。
三是文化润村。建设叶楠、白桦文学馆,修复张玉衡革命烈士故居,让历史记忆成为村庄发展的厚重底色;加强豫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重视村庄肌理的修复和传统生产生活元素的挖掘,让乡土乡貌成为村庄发展的价值本色;举办郝堂民俗文化活动周、村民春晚、诗歌朗诵会、长街宴等活动,让民俗风情成为村庄发展的长续亮色。
四是生态美村。坚持“生态立村”理念,尊重自然做到“四不”: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不扒房,提升环境突出“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全村不搞大拆大建,推广垃圾分类,引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绿水青山成为郝堂的金字招牌。
五是组织强村。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贯穿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全过程,村庄事宜由村民共同说了算、定了办;坚持开展每月10号“党员活动日”,让党员强素质、当先锋;村党支部引导制定村规民约,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农家乐协会、夕阳红资金互助合作社等组织,推动村民自治,让党旗在郝堂高高飘扬。
从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寻找最美乡村”专栏首次报道郝堂村,到2017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用近4分钟时间聚焦郝堂村,郝堂村先后获得住建部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旅游局“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欢迎点赞
点赞河南好故事活动
未注册的手机号验证后将自动注册
点赞成功
感谢点赞,还剩4次机会为其他故事点赞!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