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母亲河畔的璀璨明珠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郑州市委网信办
  • 发表时间
    • 2020-12-04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平原的起点,黄河自此地势变缓,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淀在河床上,进而形成“悬河”。西望,楚汉争霸古战场,战马嘶鸣尤响耳畔,“楚河汉界”在中国象棋棋盘上源远流长,东盼,由清政府修建的黄河第一桥遗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祖国的繁荣发展。

1.jpg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平原的起点,黄河自此地势变缓,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淀在河床上,进而形成“悬河”。西望,楚汉争霸古战场,战马嘶鸣尤响耳畔,“楚河汉界”在中国象棋棋盘上源远流长,东盼,由清政府修建的黄河第一桥遗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祖国的繁荣发展。

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登临景区小顶山发出“要办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提出“能不能把黄河的水引到山上来”,从此缔造了“引黄入郑”的邙山精神,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洲,

最初任务为城市源水供应和沿线农业灌溉,后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在这里,即可欣赏黄河的“悬、险、浊、荡、阔”,又可留恋“长河落日圆”和“九曲十八弯”的夕阳美景。

黄河文化公园经过近四十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百位中华历史名人、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黄河碑林、“哺育”塑像、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大禹治水等四十余处景点,绿化荒山八千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成为一处集观光旅游、科普研究、园林绿化、弘扬黄河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该景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又被人民网、中国旅游报、凤凰卫视欧洲台等联合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景”,也被誉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炎黄二帝巨塑景区

炎黄二帝巨塑景区包括炎黄二帝塑像、百位中华历史名人群雕、炎黄广场和纪念坛四部分。

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其中毛石7万多方,景石3万多吨。炎黄二帝巨型塑像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的母亲像高2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并肩矗立的二帝像是名副其实的巨人,眼长3米、鼻长8米,两张巨大的脸合在一起就有1000多平方米.山体右下方是范曾教授为炎黄二帝塑像亲笔手书长达485字的长33米,宽3.3米《炎黄赋》碑刻。

炎黄二帝庄严而肃穆,眼神深邃充满了智慧。它们面朝黄河。整个塑像融黄河、黄土、炎黄文化三者为一体,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的艺术效果。炎黄二帝巨型塑像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开拓和创业的化身。

百位中华历史名人群雕,共117人,涵盖文学、艺术、数学、天文、地理、医药等相关领域的历史名人,上起上古,迄止辛亥革命,由于帝王的评价体系复杂,多有歧义,故没选入。群雕由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雕塑家陈启南教授主创,以“中华魂”为主题,构思立意为“中华文脉”,设计高度为6-4米,宽约4米,东西两侧总长480米,旨在打造“世纪经典、传世之作”。

百位中华历史名人群雕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文明曙光”(5人);第二部分“文治武略”(32人);第三部分“智慧之光”(23人);此三部分在广场东侧由南至北排列。第四部分“贤哲师表”(22人);第五部分“文采风流”(35人)。此两部分在广场西侧,由南至北排列。

黄河碑林

作为黄河厚重文化的一个缩影,黄河碑林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黄河岸边留下的篇章,篆刻成碑。碑林紧邻炎黄二帝塑像,由当代翰墨区,智者思考区和友朋自远方区组成。其中当代翰墨区主要收录了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智者思考区收录了历年来各级领导的题词,而有朋自远方区主要收录了海外书法爱好者的书法作品。

已有海内外书法作品4000多件,上碑作品真、草、隶、篆,书体齐备;刻碑手法平、圆、尖、麻,各俱神韵。碑文或灵动飘逸,或洒脱自然,或凝重深沉,或雄伟大方。当在黄河岸边欣赏黄河风光之余,站在这无言的石碑面前,能触摸到黄河文化脉搏有力地跳动。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是一座以黄土窑洞为主要厅事,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标本收藏,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根据公园资源特色,博物馆分为:序厅,地球厅,黄土厅,黄河文化厅,黄淮平原厅,黄河厅,观光电梯厅,多媒体厅,时空隧道,第四纪生态园。人们可以在这里探索地球的奥秘,了解地学知识,了解黄河、黄土、黄河文化,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哺育”塑像

“哺育”塑像,位于五龙蜂景区,三面环山,五峰攒簇。山坡上8根粗大的管子,尤如8条巨龙盘绕在山腰间,通过24.5公里的人工水渠,流入市区,这个现代化的中型提灌站每天从黄河提取40万吨河水,除供给郑州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65%以外,还灌溉着附近的10万亩农田。把人们“五龙吸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人们形象地把这里比喻为“郑州人民的生命线”。

黄河母亲“哺育”塑像座落于一个硕大的梅花池中央,高5米,重30吨,用汉白玉雕塑而成,通体呈乳白色,“母亲”发束魏髻,身装唐装,怀抱甜睡的婴儿,形态凝重而高洁,表情安详而慈惠,她背依巍巍岳山,面向滔滔黄河,在壮丽山河的映衬下更显得端庄、惠美。“母亲”是黄河的象征,婴儿代表中华民族,达了黄河与华夏民族的血肉联系和母爱亲情。。

大禹治水

位于骆驼岭主峰之上的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气势尤为引人注目。大禹头戴斗笠,身穿粗衣,右手持耒,左臂挥扬,形象朴实庄重,充满智能和力量。在浓雨云雾之时,雨雾、河涛联成一片,大禹像更显凝重伟岸,栩栩如生。他似乎在号召人们向自然斗争,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登骆驼岭,瞻大禹像,常使人追忆古代治水英雄“过门不入,诞子不亲,终使洪流归大海;善言是拜,寸明是惜,长留典范育斯民”之功德。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此视察黄河,在小顶山上凝望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黄河,在毛主席诞辰111周年之际,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地方安放一尊主席坐像,青铜铸造,塑像高3.8米,毛主席塑像神采奕奕,面向黄河,再现当年视察黄河的风采。在主峰区飞凤岭上,有规模宏大,风格独特,高36米三层塔式建筑--浮天阁。阁内壁雕彩绘,阁顶系一古钟,数十里可闻“古刹钟声”。

在岳山断壁峭崖间,一座长40米,高35米的卧虹桥腾空而去。桥下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桥两端庄严、典雅的牌楼巍然屹立,塔柱楹联一旁是“春风拂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楹额是“纵行云上”。一旁上“有志当行云中路,无胆且看天上人”,楹额是“人在天中”。

万里黄河第一桥

公园东北侧,两条黄河铁路大桥横跨天堑,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也是一大景观,衬托得水光山色更为壮观。靠西面的老桥的所在地原为古渡口,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清朝光绪年间这里开始建桥,由比利时和法国联合承建,历经两年,于1905年建成,全桥长3015米,共102孔,单线通行,原名平汉铁路郑州黄河桥,是万里黄河上第一座钢体结构大桥。1958年大桥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形势危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冒雨查看险情,指挥百万大军抗洪抢险,成功保住了老桥,大桥再次胜利通车。1987年为防洪需要被拆除,仅保存南端五孔160米,作为历史文物留作纪念,以供后人观瞻。

风景区管理机构

风景区管理机构先后经过三次变革,1981年批准成立郑州市黄河游览区管理处,2002年10月更名为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7月更名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履行黄河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2019年12月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

收藏
喜欢|
点赞

点赞成功

感谢点赞,还剩4次机会为其他故事点赞!

为其他故事点赞
网友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