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民:“群众的分量,比什么都重”

  • 发表时间
    • 2019-06-04

凡是群众在户口问题上遇到坎儿,李 杰 任立松图为郭志民热心服务办事群众【民警档案】,郭志民比群众还着急。

李 杰 任立松

图为郭志民热心服务办事群众

【民警档案】

“群众的分量,比什么都重。”这是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郭志民最信奉的一句话。从警15年来,郭志民凭着一颗赤诚之心,成为百姓的贴心人。他先后荣获“山东省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系统岗位业务能手”“德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

群众遇到坎儿,他比群众还着急

一个户口簿,虽然连皮带瓤儿不过10块钱,但证件背后牵扯着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凡是群众在户口问题上遇到坎儿,郭志民比群众还着急。

德州市德城区桥口社区年近七旬的张某原籍在黑龙江省讷河市。40年前他跟随老伴来到德州生活,但户口一直没有迁过来,没户口就入不了医保,每次住院都需要自付医疗费,压得这对吃低保的老两口喘不过气来。

由于时间久远,在与讷河市警方沟通中,很多信息已无从查证,郭志民决定跑一趟东北,替老人把信息搜集全。张某是讷河市老莱镇晨光村七屯人,从德州出发行程2000余公里,郭志民没有丝毫犹豫就登上了北上的列车,费尽周折找全了张某的信息,帮老人补上了户口。

同事赵军生说,不管大会小会,“群众”都是郭志民口中的高频词。25年前,年仅16岁的广西柳州人徐某因某种原因来到当地,一直想回老家,但她只是隐约记得父母和哥哥的姓名。郭志民就帮她查询、比对,大海捞针般地找到了她远在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的哥哥。事后,徐某给德州市公安局写了一封感谢信:“郭警官让我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有了亲人般的依靠,谢谢你们培养了一名这么优秀的民警。”

办群众的事比办自家的事还用心、尽心

德城区黄河涯镇有个家庭,丈夫张某是退伍军人、妻子秦某是沂水县人,还有两个孩子,全家四口人都没有户口。

这看似是一件事,但解决起来却要跑3个地方:既需要到秦某老家调取户籍档案,也需要到德城区武装部调取张某的退伍资料,还需要到儿子出生的医院调取记录。

困难不小,但郭志民没有退却。他先是带着张某、秦某夫妇驱车300余公里前往沂水县公安局调阅秦某档案,再联系德城区武装部军事科调取张某的退伍资料。

父母补上了户口,本以为孩子落户将不是难题,但没想到的是,张某的儿子出生的医院早已经撤销。几经周折拿到病案记录,加盖公章又成了问题。郭志民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济南,找相关单位给病例盖了公章。算下来,前前后后历时20多天,他跑了近1400公里。

“没想到郭警官这么用心、尽心。”全家4口人落下户口后,张某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阳光户籍”念的是服务群众的真经

德城分局处在德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40余万,流动人口9万多,辖区内10个户籍室,日均办理业务量高达210余件。群众大到升学、就业、入伍,小到出境旅游、考驾驶证,都少不了与户籍民警打交道,户籍民警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

走到群众中间,瞄准服务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开刀,郭志民逐步打造出一套以“阳光户籍,情暖百姓”为主旨的“阳光户籍”新模式。

2014年,郭志民用3个月时间,带领技术人员在全市率先推出“自助满意拍”人像采集系统,在满足证件照要求的同时,拍照、选照片可以由群众自助操作完成,满意为止。这一创新举措不但得到群众的称赞,还斩获了德州市公安局科技创新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