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历史记载,早在宋元时代,浦东沿海地区是大盐场,随着沿岸线东移,这里逐步成为棉粮农业区。历经1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造就浦东陆地轮廓,全境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之乡”。浦东民情淳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于是有了一座座民宅和一个个村落。先民在浦东修建了许多寺庙,祈求神灵祖宗的“神灵”来保护,庙宇是与农民最密切的聚集群众场所和活动中心。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传入中国,并且很快地被中国化。到唐代“俗讲”“变文”“唱导”等讲唱文化对老百姓的佛教思想起普及和启蒙教育作用。宋代以后,很多寺院对百姓开放,在庙会进行佛教祈祷和自娱活动。这时期一些“通浴唱法”僧侣所唱的音调,逐渐远离印度传来的“梵呗”,而是演变成了中国各省的土腔调。生活在浦东的僧侣,结合了浦东语言语音语调,又吸收了渔歌、盐歌、山歌的即兴创作旋律,再结合出于佛教歌曲“莲花落”首创“因果调”,于是产生了“说因果”浦东说书的早期名称。
《通鉴》记载,唐敬宗曾到兴福寺观文淑僧侣俗讲,文淑大师的演讲并非禅论,并非只是“徒以悦众,邀布施而已”,可以肯定是当时的“大众娱乐”的说唱艺术了。所以才会有1909年《图画日报》记载《说因果》营业写真:“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乡人环听笑迷迷,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
《中国曲艺史》认为,清代曲艺是现代许多曲艺的始端,形成于清初至清中叶之间,并与今日流传的曲种转换和一脉相承,浦东说书也就是在这时期产生的。
二
以庙兴市,在太平盛世的明清时代有农村广场演出、庙会演出、茶棚茶馆演出。在农耕社会,农民闲暇时间增多,浦东说书变为大众娱乐已经定型了。
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时,老艺人以师承上推,浦东说书当始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创始人为顾秀春,当时只在浦东农村或集镇演唱,后来这种形式逐渐在浦西各地流传。与顾秀春同时演唱“说因果”的还有南汇艺人诸兰芳,他并收三个徒弟:金山“唐驼子”、南汇傅炎泉及一王姓艺人。唐、傅又广收门徒,得以相传。清光绪年间,“说因果”的艺人逐渐进入上海的城乡结合部。20世纪初,“说因果”又逐渐进入闹市地段。早期浦东说书艺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农忙务农、农闲演唱。有影响的艺人除顾秀春、诸兰芳、唐驼子、傅炎泉等外,后有陆雪江、黄少云、傅鸣岐、乔寿亭、盛根泉、徐连奎、季彩卿等艺人。
1916年,浦东说书行会组织永裕社成立,创始人黄少云等五人,设在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该组织主要为艺人接洽业务。1932年“一•二八”战事起,该社解散。战事平息后重组改名为永裕说书研究会。与此同时,南汇胡祥生等艺人又在南汇县大团镇组建行会组织“大团开智社”。1937年,因“八•一三”战事起,永裕说书研究会和大团开智社活动停顿,后自行解散。抗战胜利后,“永裕社”在上海再度恢复,发起人为王良鸿等人。1946年8月,正名为永裕说书研究社,会长唐永泉,会员有160多人。有影响的艺人有“三山”(季凤山、陈鸣山和钱云山)和“四飞”(擅长说《包公》的施凤飞、擅长说《落金扇》的金筱飞、擅长说《彭公案》的陈立飞和擅长说《天宝图》的罗一飞)。
“永裕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散。
三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浦东说书和其他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艺人几经浮沉,十年“文革”将民间文艺当作“四旧”都被扫光,于是,浦东说书濒临失传。
在2005年9月,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以“全面普查、调查摸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理保护、传承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自从浦东说书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作为责任单位,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做了9件实事。
一、建立一个基地——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保护基地。通过科学规划、科学手段、科学利用,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和科技含量。
二、设立了一个陈列馆——浦东说书陈列馆,集中展示了几百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的智慧遗产。
三、开辟一所原生态表演场所——浦东说书书场,实行公益性免费向群众开放。
四、恢复演出优秀作品——浦东说书《养猪阿奶》,2008年恢复《养猪阿奶》原样,这是1975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的优秀节目。
五、成立第一个浦东说书传承培训基地一一北蔡镇中心小学,于2008年10月上旬正式挂牌。
六、利用镇艺术团努力推广浦东说书艺术样式,进一步营造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七、召开第一次国家级“浦东说书”专家论坛。
八、创作新作品《最后的雕塑》等十余个。
九、举办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北蔡杯”长三角地区曲艺邀请赛,并出版《浦东说书研究论文集》。
四
北蔡镇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浦东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浦东说书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目前,浦东说书经过许多人努力,已经收集到史料、照片、实物、脚本、理论研究等资料,填补了浦东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中展示的空白。
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是浦东说书基地,其宗旨:一是深入研究浦东说书,从非物质文化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艺术观念等方面进一步调查、解剖和认识。二是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队伍,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建立的保护体系。三是培养浦东说书艺术人才,使浦东说书后继有人。四是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五是进一步加大广大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度,使浦东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六是每年“文化遗产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及每二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浦东说书邀请赛,扩大保护工作成果。
上海市委提出建设“都市文化”,我们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同时,也要发展特色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机遇中,我们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真正属于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浦东说书打造成品牌文化起到积极和推动作用。
留存文化遗产,意义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