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入春,外交部钓鱼台管理局及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浙江龙泉,为首的是市委书记王小荣。一行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推动龙泉青瓷入驻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
十多天后,王小荣的身影又出现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在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市场思维与国际视野”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上,他发表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龙泉青瓷的历史担当》主题演讲。
龙泉的一把手亲自挂帅为龙泉青瓷而奔走并不鲜见。龙泉青瓷是龙泉的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官员这么做至少是职责所在。除此之外,自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龙泉青瓷乃非常之瓷!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故宫陶瓷鉴赏专家陈万里对龙泉青瓷的一句著名的评语。殊不知,有关龙泉青瓷还有“四最”之说,即窑业历史最长、窑系范围最广、产品质量最优、世界影响最大。不言而喻:龙泉青瓷不仅属于龙泉,更属于中国乃至世界。
“蚂蝗绊”是一只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碗的别称。相传,是南宋的皇帝赐给日本的一位名叫平重盛的公卿的。这只茶碗后来落入大将军足利义政之手,他也对此珍爱有加。因年代久远,碗底产生了一些裂纹。足利义政专门派遣使者前往大明,要求赐与一只同样的茶碗。而彼时的匠人已无法烧制同样出色的作品,只得将裂纹锔住让使者带回了日本。因金属锔钉形如蚂蝗,故名。青瓷茶碗原本精妙,又有了“残缺美”的“加持”,此碗业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器”之一,现作为“重要文化财产”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身价仅次于“国宝”。
南宋 - 元·龙泉窑青釉三连洗
仅此,龙泉青瓷的“非常”之处或可窥见一斑。龙泉青瓷受到如此追捧的原因正在于此,它就像一座高峰,无法逾越的高峰。历史之长、规模之大、销路之广,这些姑且不论,单单一个“青”字,已使人如坠云雾。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外国人看到龙泉青瓷的釉色,硬是说不上来这是一种什么颜色。而面对淡青、翠青、豆青、灰青、油青、梅子青、橄榄青等诸多说法,我们有多少人辨得清、说得明?这些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去意会,而意会之难又谁人不晓?龙泉青瓷有着如此来头,想必历届地方长官当谙熟于心,安能不用命。
然而,造物者自有安排。这便有了龙泉青瓷之“非常”的另一种说道。若以人生比拟,龙泉青瓷可谓走过了一条“非常”之路。作为龙泉青瓷发源地的龙泉,偏居浙闽赣边境的山区,那里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丰富,穿流而过的瓯江又提供了运输之便,制瓷条件得天独厚。据考证,这里的制瓷历史至少超过1700年。
然而,早期的龙泉青瓷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不大、风格上也只是越窑、瓯窑的一种简单延续。直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方才步入其黄金期。因为战乱,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匠人大举南迁致使南艺北技得以结合;加之宫廷用瓷的背景,严格“监制”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再者,政府为创收鼓励对外出口,进一步扩大了需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龙泉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粉青、梅子青的釉色之美妙不可言,“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无以企及。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瓶
令人唏嘘的是,发出“千古兴亡多少事”之叹的,也正是同时代的词人辛弃疾。仿佛是要印证此句一般,随着王权的更迭、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审美取向的改变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崛起,之后的龙泉青瓷每况愈下。
经“元”至“明”及“清”,龙泉窑逐步沦为普通的民间窑场且所剩无几,质量明显降低,“崇尚复古的清宫廷一边收藏着宋元明代的龙泉青瓷,一边用着景德镇仿烧的几可乱真的龙泉青瓷”。到了20世纪初,龙泉青瓷更是窑火几乎完全熄灭,凋零之状惨不忍睹。
就在龙泉青瓷制作技艺几近失传的当口,一位伟人的指示改变了龙泉青瓷的命运。这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在1957年指示“要恢复青瓷生产”。浙江省随即组成仿古小组,并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火。时隔4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青瓷艺人的生产创作热情不断被调动起来,加之现代科技的投入,青瓷工艺不但全面得以恢复,还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局面,龙泉青瓷彻底获得了新生。
话说回来。倒退一二百年,龙泉青瓷没落至极之时,当地官员确实难有作为。而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迄今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中国青瓷小镇·披云青瓷文化园位于龙泉市上垟镇,是以中国龙泉青瓷文化为主题打造的文化旅游景区。2011年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旅游经典景区”;2013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方面,作为龙泉青瓷本身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另一方面,这对龙泉青瓷传人、包括当地政府来说,确实也是一种有力的提振。自此,大窑龙泉窑遗址公园开园、龙泉剑瓷文化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研究中心以及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研究会的成立、“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等文旅活动的开展、大师园的建造,如此等等的活动和举措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当地官员的用心。
过往,龙泉青瓷曾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远涉重洋;而今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龙泉青瓷也在跃跃欲试。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向好。
中国青瓷小镇·青瓷文化墙
需要指出的是,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需要冷静,何况还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产业化的路径选择、“做强做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和人才的扶持和培育等等,这些均需要科学地加以论证、冷静地加以思考。
现在,除了当地出产的紫金土,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变了。昔日“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景象已经不在,林木的砍伐受限、瓯江上修筑了水库、柴窑也几乎全都改成了气窑。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非常之瓷重现当年的辉煌已经不是梦想。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于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2003年2月14日,龙泉青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既是特定区域的产地标志,也是一项质量标准,更是一项永久性的知识产权,开展龙泉青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启用专用标识能够推进龙泉青瓷生产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2011年,龙泉青瓷行业协会的“龙泉青瓷”证明商标,历经十年磨砺,喜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