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前世今生

作者|高燕燕
  • 故事人物
    • 毛泽东
    • 刘少奇
    • 范文澜
    • 吴玉章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光明日报
    • 新华视点
  • 发表时间
    • 2008-01-09

从陕北公学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

1950年10月3日,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吴玉章任第一任校长。这所大学是在老解放区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今,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大街的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镌刻在巨石上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浑厚的石头,朴素、深沉的字体,饱经沧桑中凝聚着一股令人折服的精神和光芒。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一直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各项工作的原则,保持、继承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并非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作为校训,但是从陕北公学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

毛泽东同志在给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当时的校长成仿吾也指出:“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有三条原则:一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二是教学内容少而精,三是教与学一致。”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后,也明确地把“注意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作为教学方针之一。

在北方大学教职学员全体大会上,范文澜校长提出,北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即为“实事求是”。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吴玉章校长提出华北大学的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吴老将其中的“朴实”解释为“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粗枝大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

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要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辩证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

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经学校党委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