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它可开可合,方便两岸民众通行和大型船只通过。船舶逆韩江而上,直通内陆,使潮州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奠定了今天潮州的商贸格局。
一座桥,在广东潮州家喻户晓,“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
一座桥,始建于1171年,经历八百多年,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这座桥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的广济桥。它因何而建?有哪些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新时代,我们应如何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经过潮州的驿道曾是东南沿海北上闽浙京津的重要通道。穿城而过的韩江,却曾阻隔了这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如何让天堑变通途,是自古以来潮州人民最热切的企盼。
1171年,潮州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由此拉开了修建广济桥的帷幕。
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韩江汛期长、流量大,水深流急,船翻人溺的事故时有发生。要在这样的江中修桥,难度可想而知。最初修建的那座浮桥没过几年就被冲毁。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后世官员采取了从江两岸逐个修筑桥墩,往江心推进的方式修桥。经过三百多年不懈努力,广济桥形成浮桥、梁桥、拱桥三桥合一的景观。
广济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它可开可合,方便两岸民众通行和大型船只通过。船舶逆韩江而上,直通内陆,使潮州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奠定了今天潮州的商贸格局。
广济桥上有多座桥屋,均悬挂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凌霄”“冰壶”“小蓬莱”“青霭”等名称,展现四时光影变幻、万般美景叠出的盛况。由于历史上多次维修,桥屋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形态多样,绚丽多姿,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之称。广济桥的建筑样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潮州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极高的桥梁美学价值。
距广济桥一公里,韩江大桥与广济桥遥遥相望。新中国成立后,韩江上陆续建立起多座现代化大桥。广济桥作为潮州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新的使命刚刚开始。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说,“我们将广济桥放在潮州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古老的广济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韩水长流,广济永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济桥正不断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总监制:张宿堂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曹彦语
记者:詹奕嘉、黄国保、李嘉乐、胡拿云
包装:夏勇
海报:张澜涛(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
潮州市委宣传部
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长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该如何保护好黑土地?在第32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中老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钢铁巨龙,凝聚了铁路建设者的智慧、汗水和心血。这...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跨越时空的友谊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拔近4000米。青山环抱之中,几座高大的教学楼矗立在宽敞的操场旁,和煦的阳光洒在温馨而恬...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流沙千年望敦煌
敦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新时代如何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是天使,也是战士
2020年,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危急时刻,4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当时有一位来自广东省的小护士还不满...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草原上的额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千孤儿来到内蒙古,被“草原母亲”们养育成人。他们和“草原母亲”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山丹的“黎明”
90多年前,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把当时国际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带到西北农村,并创办山丹培黎学校,奠定了山...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