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千孤儿来到内蒙古,被“草原母亲”们养育成人。他们和“草原母亲”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们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千孤儿来到内蒙古,被“草原母亲”们养育成人。他们和“草原母亲”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们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
这些孤儿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会来到内蒙古?“草原母亲”们又是如何养育他们的?2022年5月8日是母亲节。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灾荒频繁。因为缺少粮食,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面临着营养不良的威胁。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肉食和牛奶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让草原人民把他们养大。因此,这些孩子们也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被送到育婴院集中养育。等到他们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之后,才能去往领养家庭。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育婴院当时招收和训练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作为保育员。她们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孤儿。
牧民都贵玛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被选作保育员,抚养28名孤儿。当时的都贵玛还是个未婚的姑娘,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她常常不眠不休,给28个婴幼儿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孩子生病了,还要冒着寒风和被狼群攻击的危险,深夜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岁月,堪称奇迹。在“草原母亲”们的照顾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达到了去领养家庭的条件。当时,为了能领养这些孤儿,有的人把家里唯一的马卖掉,有的甚至卖掉了结婚头饰。牧民们对待这些孩子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国家的孩子”于淑贤就是被领养的孩子之一。她的养母崔玉杰对她百般呵护。她从小体弱,几乎是趴在养母背上长大的。“从我被领养的那一天起,我就掉到了蜜罐里。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妈给我买了‘永久’牌的自行车。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于淑贤说。许多“国家的孩子”像于淑贤一样,被养父母细心呵护着长大,幸福地生活在草原上。
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可以称为善良;一片草原收养了三千孤儿,这是草原人民的博爱。一位位被孩子们唤作额吉的“草原母亲”,用她们那跨越地域、血缘的大爱,点亮了善行的火种,铸造起母爱的丰碑。她们用真情演绎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生长的这片草原,与草原各族人民休戚与共。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甄晓博
记者:叶紫嫣、恩浩、张晟、邹俭朴、刘磊、王泽聪
包装:夏勇
海报:叶静(实习)、张澜涛(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山丹的“黎明”
90多年前,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把当时国际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带到西北农村,并创办山丹培黎学校,奠定了山...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穿习近平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一路走来,始终...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第一块“的确良”
第一块“的确良”是怎样诞生的?企业的自主创新如何不断向前发展?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种下一棵“幸福草”
是谁发明了菌草技术?菌草又是如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的?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聚焦...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幸福满高原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364万多西藏儿女正凝聚起笃定前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治淮安澜 人水共生
淮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70多年来,淮河如何从大水泛滥变大河安澜?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带你回顾淮河沿...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在那遥远的地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践行“两山”理念,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开拓前行,新时代美丽中国的画卷将更加壮美,美好生态将为人们...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草原的星火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