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穿习近平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一路走来,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穿习近平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一路走来,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期节目与你一起,了解总书记读书的故事。
1969年1月,当时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从此,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留下了青年习近平工作、学习的身影。
在梁家河村村口,有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向人们讲述着知青与村民并肩战斗、打坝造田的往事。一次打坝时,习近平没有手套,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工夫,他的手掌磨得全是水泡。“不管有多苦多累,他从来不‘撒尖儿’(偷懒)。”村民石春阳说。
彼时的梁家河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忙活了一整天的人们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但在沉沉的夜色中,总有一盏灯火,透过窑洞浅浅的窗棂,在暗夜中熠熠生辉。这盏灯火,来自习近平的窑洞。
德国作家歌德晚年最成功的文学巨著《浮士德》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对人的认识力量和创造力量作了高度的评价。为了读到这本名著,习近平曾步行30里去借书。
在窑洞的灯火下,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到处都留下了习近平读书的身影。他四处找书来读,以至于“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延川当地创办的一份文学报《山花》,也进入他的阅读范围。通过《山花》,他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路遥,两人曾彻夜长谈。
在干涸的黄土高原上,书籍似涓涓细流,浸润着青年习近平的心田,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让这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改变更多人命运的知识海洋。
1975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离开梁家河。但读书这个爱好始终伴随着他,并逐渐积淀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分享他的读书故事,并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犹如点亮一座灯塔、撒播一捧种子、开凿一眼清泉。如今,全民阅读已蔚然成风,氤氲书香正飘满中国。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曹彦语
记者:孙波、陈昌奇、吴鸿波、王承昊
包装:夏勇
海报:叶静(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第一块“的确良”
第一块“的确良”是怎样诞生的?企业的自主创新如何不断向前发展?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种下一棵“幸福草”
是谁发明了菌草技术?菌草又是如何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的?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聚焦...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幸福满高原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364万多西藏儿女正凝聚起笃定前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治淮安澜 人水共生
淮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70多年来,淮河如何从大水泛滥变大河安澜?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带你回顾淮河沿...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在那遥远的地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践行“两山”理念,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开拓前行,新时代美丽中国的画卷将更加壮美,美好生态将为人们...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草原的星火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中华文明的“寻根之门”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穿越时空,把镜头对准仰韶文化,与您一同探索...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不是外人”的外国人
哈萨克斯坦小伙子马文轩,来到中国将近10年。他攻克了“语言关”、研读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还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感受到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