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穿越时空,把镜头对准仰韶文化,与您一同探索这块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拼图”。
一百多年前,在河南省仰韶村,一位特殊的客人,挥下科学发掘的第一铲。中华文明的“寻根之门”,由此开启。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而考古学,也在对于历史遗产的探寻中,点亮华夏文明的绚烂曙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穿越时空,把镜头对准仰韶文化,与您一同探索这块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拼图”。
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绚丽的彩陶。先民们抟土制陶,勾画狩猎、渔牧、星月等景象,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也就是“仰韶文化”。
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应邀来到中国。他和他的助手在仰韶村发现了石器标本,并敏锐地意识到,这里可能存在着远古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在中国政府的许可下,1921年,安特生与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一起,在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根据出土器物,相关专家判断此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彻底推翻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结论。
《中华远古之文化》一书发表于1923年,作者是安特生,译者为袁复礼。通过这本书,他们向全世界公布了仰韶文化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仰韶文化将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两千年。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诞生。
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百年来,正是几代中国考古学家的奋力求索,才为我们寻回了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构建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文明,要有根有脉知悉来处,更当开开阔阔延伸出去。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面向未来,广大考古学工作者要继续发扬“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的学术传统,推动我国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迈进。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彭卓、姬杨
记者:尚昆仑、姜亮、杨琳、袁月明
摄制:董芳远
包装:夏勇
海报:刘萌萌(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
浙江省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不是外人”的外国人
哈萨克斯坦小伙子马文轩,来到中国将近10年。他攻克了“语言关”、研读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还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感受到周...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自强不息 大地清华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她诞生于何时?熔铸了怎样的价值底色?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带...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一针一线“绣”出幸福
苗绣是如何起源的?在保护和传承苗绣技艺方面,苗族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路上,他们又是如何推动苗绣由“指...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穿越时空的“潮”
在广东,有这样一个地方:行走其中,随处可见鲜活的千年历史见证,能够在古香古色中感知全新韵味。这里,就是潮州。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廉相陆贽
陆贽在贪腐成风的封建官场上,是如何保持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对当时的官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重温陆贽的故事,又能得...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观千垣万宿 探寰宇苍穹
步天歌观千垣万宿,举天眼探寰宇苍穹。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与您一同走近“中国天眼”,求索未知的奥秘。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小吃中的大产业
沙县小吃是如何从闽中走向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的?又是如何带动当地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带您一...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一渠南水润北方
一渠清水怎样实现永续北送?背后隐藏着哪些“创新密码”?全面通水7年来,这项世纪工程又是如何改变中国的?本期《习近平讲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