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城市,共走出冬奥和世界冠军10位,而这里走出的冰上健儿,已获得世界级短道速滑赛事金牌177枚、国家级赛事金牌535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
随着范可新和队友们
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赛
为中国夺得首金,
同为七台河人的前奥运冠军王濛
现场解说激情飞扬。
七台河市,这座距北京1600公里的
黑龙江小城在网上走红。
人们惊叹:张杰、王濛、杨扬、
孙琳琳、范可新等多名杰出短道速滑运动员
都是从七台河市走出。
截至昨日极目新闻记者发稿时,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城市,共走出冬奥和世界冠军10位,而这里走出的冰上健儿,已获得世界级短道速滑赛事金牌177枚、国家级赛事金牌535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七台河因此享有“冬奥冠军之乡”“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摇篮”的美誉。
近日,记者走进白雪皑皑的七台河,感受她的冰雪魅力,探寻世界冠军之乡的成功密码。
义务清理冰面的老人
在阳光的照耀下,位于七台河万宝湖滨水景区荷花池一带,地面上的积雪显得异常美丽。
2月14日上午8时30分,厚厚冰层封冻的荷花池上,已有多位当地居民在清理着滑冰场地,也有人穿着滑冰鞋在滑道上驰骋。
65岁的七台河市滑冰协会会员迟公德,戴着帽子和手套,持一把竹扫帚清理滑道上的雪花,方便市民滑冰。2014年冬天,即将退休的迟公德开始学起短道速滑。“在东北尤其是七台河,这么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不会滑冰会觉得丢人。最关键的是可以冬天锻炼身体,所以就慢慢学会了。”迟公德告诉记者,荷花池这个滑冰场到冬季11月底就对市民免费开放,每天早上不到9点就有市民前来,“我们这些冰协会员们,也顺便义务清理场地,维持秩序”。
七台河市民在万宝湖荷花池滑冰场滑冰
上午,一名教练带20多名初中生练习短道速滑的基础动作,先是站住分动作练习,然后分组滑行练习。教练教得认真,孩子们也学得认真。
一名15岁的男生称,练习滑冰既锻炼身体,更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就像那些获得冠军的运动员,永不气馁”。
8岁的彤彤练习短道速滑
8岁的小女孩彤彤(化名),也跟着爷爷王先生一起上到冰面。在爷爷的鼓励下,已经学习短道速滑3个月的她滑行姿态优美,获得现场市民纷纷点赞。
免费滑冰场满城开花
万宝荷花池户外滑冰场,只是七台河众多的免费冰场之一。在七台河的北岸新城、金沙街道、桃花湖等地,还有多个免费滑冰场。
七台河市民在万宝湖荷花池滑冰场滑冰
在桃花湖的冰面,市民自发地清理湖面的积雪,整理出一条滑道。远远望去,白雪皑皑的湖面上,滑道在阳光下闪耀,市民穿着滑冰鞋在滑道上驰骋,一幅和谐动感的北国嬉雪图。
在七台河市体育中心国家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著名教练董延海正带领着10多名6-11岁左右的孩子训练。董延海介绍,今年来报名学短道速滑的孩子越来越多,有时预备的鞋子不够,需排队等候。
七台河市民在桃山湖滑冰场滑冰
“我喜欢短道速滑,即便练习很累,也能坚持。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站上冬奥会的冠军领奖台。”11岁的少年小雨(化名)练习中途喝水时告诉记者,他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都会前来练习两个小时。
记者的采访中,多名参训的小孩都表示会努力地练,争取以后像王濛、范可新等运动员一样,登上世界短道速滑比赛的领奖台。
七台河人在冰雪中点燃的运动激情,在释放、蔓延,让这座城发展短道速滑等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得到夯实。
冠军馆讲述47年发展史
在七台河,说到标志性建筑,当地人毫不犹豫地说是短道速滑冠军馆。这座位于山湖路起点处的8层建筑内,一幅幅照片、一枚枚冠军奖牌、一双双旧冰鞋,讲述城市47年的短道速滑发展史。
在冠军馆的二楼,专门用一层展厅来介绍孟庆余等教练们的突出贡献和成绩。
孟庆余,被誉为七台河“冠军城市奠基人”。20世纪70年代,他自发组建滑冰队并当教练,不断推动七台河滑冰运动发展。他自制训练器材、创制训练方法,盘火炕、搭炉子、砌锅灶,冒零下40℃的严寒,披星戴月拖着一吨多重的自制浇冰车,一圈圈地浇灌室外冰场……
小队员从最初在冰上站不稳,到可以箭一般冲出起跑线,再到可以在冰面滑出完美弧线,都有孟教练的忘我付出。
在孟庆余的默默耕耘下,煤城七台河的孩子们成功迈出了通往短道速滑巅峰的第一步。张杰、杨扬、王濛等成为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有的则执鞭于冰场,帮后来更多的孩子实现冠军梦。
生锈的二八自行车
不幸的是,2006年,55岁的孟庆余因公殉职,永远离开了他毕生挚爱的冰场。他留下的自行车、秒表等遗物,更激励着七台河短道速滑运动前行。
冠军馆二楼有一间专门还原孟庆余生前工作、生活的小屋。那辆座椅破损、车把生锈的二八自行车特别引人注目。当年,孟庆余教练每天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四处奔波,包括带领队员骑车从七台河到哈尔滨磨炼体质,单边骑行400多公里。
孟教练生前骑的二八自行车
“孟老师留下的开创、奉献等冠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七台河教练员和运动员。”七台河短道速滑教练韩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七台河在短道速滑方面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追逐冠军梦的路上不断弘扬冠军精神密不可分。
“感谢孟教练的知遇之恩,是他引领我继续为短道速滑事业发光发热。”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高级教练员赵小兵说,“伤病让我曾经的冠军梦被迫中止,但我会拼力让我的队员们替我实现冠军梦。”
七台河市民在桃山湖滑冰场滑冰
“冰上伯乐”在接力
为了心中挚爱的冰上事业,赵小兵把刚满月的儿子拜托给家人照看。为了挑选一棵好苗子,这位伯乐愿磨破嘴、跑断腿,她曾5次上门恳请一名家长答应“放孩子”来学滑冰。
30年来,赵小兵先后培养出了孙琳琳、王伟、李红爽等一批冬奥会、世界冠军。
2014年,为了缅怀恩师,董延海、张杰夫妇放弃在日本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家乡七台河执教。曾经的世界冠军张杰,一边担任七台河特奥短道速滑队公益教练员,一边在七台河职业学院张杰冰上运动学院担任主教练。
14日上午11时许,在七台河市体育中心室内短道速滑训练场,50岁的张杰换上冰鞋,一边跟随着小队员们滑行,一边纠正着他们滑行中的不规范动作。她说,日常训练外,孩子们的日常起居也是关注重点,要让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训练,只要取得进步,教练组成员苦点儿累点儿都不算啥。
张杰介绍,七台河有短道速滑方面的冠军基因,这面冠军旗帜不能丢,所以她和丈夫董延海选择回七台河训练小队员,为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
在七台河,还有张利增教练,2009年听从家乡召唤,甘愿放弃在上海的发展机会,主动回七台河执教至今。
七台河走出的世界冠军们
七台河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大批短道速滑教练员的拼搏奉献下,七台河先后培养和输送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累计向省里、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326人次。
短道速滑人才全国最多
1974年,冰上运动教练员孟庆余创立七台河市第一支业余滑冰队。1991年张杰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夺得首枚金牌后,七台河开启了短道速滑项目的快速发展期。
现在,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七台河向国家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源源不断。
七台河源源输送冰上人才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运动人才储备机制?
在七台河体育中心两个室内训练场,董延海、张杰夫妇各自带着不同的队伍在训练。董延海教练说,在6岁年龄段参训小队员的选拔上就非常严格,有时会达到100个孩子选择5个的比例,也有外地家长带孩子前来训练。
小队员们在七台河体育中心室内短道速滑训练场训练
陪儿子前来训练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带儿子来这里,主要是让教练看看儿子是不是有当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的潜质。“儿子喜欢滑冰,看北京冬奥会电视转播时说也要当冬奥冠军,所以就先让他练习练习。”张女士说,如果儿子真的走上专业短道速滑的道路,家里一定会全力支持。
据悉,2017年,七台河职业学院张杰冰上运动学院成立,学院开设短道速滑专业,培养短道速滑教练员;2019年,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成立……
依托冰雪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七台河已建成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组建了15支短道速滑训练队。
2021年,七台河在训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超400人,成为全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2021年4月,七台河创新培养模式,创建了“省队市办”基地,建设了一支以七台河市重点班运动员为主体的黑龙江省青年队。“这标志着我市的短道速滑由半专业训练提档升级为省级专业训练,担起了为国家队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重任。”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翟闯说。
随着七台河在短道速滑方面的成绩越来越好,更吸引了来自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的运动员,他们也纷纷选择在这里为冠军梦拼搏。
500多双旧冰鞋组成“冠军路”
2022年七台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短道速滑“省队市办”再上新台阶,打造全国短道速滑项目集训、转训基地,积极向省及国家推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承接国家、省级赛事,进一步擦亮“冬奥冠军之乡”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