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观千垣万宿 探寰宇苍穹

  • 故事人物
    • 习近平
    • 南仁东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22-01-12

步天歌观千垣万宿,举天眼探寰宇苍穹。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与您一同走近“中国天眼”,求索未知的奥秘。

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

在贵州南部平塘县境内的群山中,隐藏着一片神秘的大窝凼洼地。作为现今人类了解和认识宇宙的窗口和先锋,“中国天眼”就建在这里。

为这观天巨目,是谁,在默默奋斗,实现了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又是谁,以生命之力打开“天之眼”,自己却又化作星辰、匆匆而去?

步天歌观千垣万宿,举天眼探寰宇苍穹。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与您一同走近“中国天眼”,求索未知的奥秘。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曾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奋而求索。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追问和探索,从未停止。而射电望远镜,就是科学家们用来观测宇宙、叩问未知的“利器”。

二十多年前,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最大的只有25米,而美国的有350米。口径大小直接决定眼力所及。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当时,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毅然回国,挑起重担。

1994年初春,年近五旬的南仁东拿出一篇约1.7万字的建议书。几乎每个字都是他彻夜不眠、呕心沥血推敲而来。从此,南仁东踏上了长达12年的选址征程。

FAST的理想建造地,对地形、地质、水文等都有着极高要求。南仁东和团队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为适宜的大窝凼。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FAST工程正式立项;2011年3月,FAST动工兴建。

每当有新的支撑塔建成时,南仁东都会赶去“第一爬”,检查工程效果——而那也是他给自己的唯一“特权”。2016年9月25号,FAST工程如期完工。南仁东让中国睁开了“天眼”,自己却永远闭上了双眼。2017年9月15日,他因肺癌病情恶化,不幸离世。这位“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用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2021年2月,科学家将“中国天眼”第一次收到的脉冲星信号,发射到这颗小行星。从此,浩瀚宇宙中,永远有了南仁东的名字。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为FAST调试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人。从2016年9月到2020年1月,他们只用了国外同行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FAST的调试任务。

“天眼”的总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它的探测范围可以达到河外星系,甚至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它的灵敏度,达到当时世界第二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2.5倍以上。截至目前,FAST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成为自其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作为人类叩问宇宙亘古之谜的明眸,“天眼”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2021年3月31日0时起,“天眼”向全球天文学家发出邀请函,将观察宇宙的视野,分享给全世界,尽显大国风范。

回首过去,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身体力行地用国之重器点燃民族自豪感。展望未来,我国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肩负起历史重任,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李自良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王丽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彭卓、曹彦语

记者:吴斯洋、杨焱彬、崔晓强

包装:夏勇

海报:刘萌萌(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