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当中国人民正在遭受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时候,一群年轻的“雄鹰”曾在中国蓝天壮烈地飞过,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八十多年前,当中国人民正在遭受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时候,一群年轻的“雄鹰”曾在中国蓝天壮烈地飞过,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这群年轻的“雄鹰”是谁?当时他们是怎样支援中国军民的?又作出了怎样的牺牲?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1937年8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确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条约签订后,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贷款和军用物资,并派遣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
第一批援华的战斗机首先在苏联集中,然后飞往新疆,最后在兰州交付中国。苏联的志愿飞行员们,一部分留在兰州当教官,一部分返回苏联开来更多的飞机,还有一部分则和中国飞行员一起,飞赴战场。1937年11月22日,苏联援华志愿飞行队在南京上空打响首战。
当天的空战里,苏联援华志愿飞行队把日军驱逐出南京上空。不幸的是,苏联战机也有一架被击中,坠落在当时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园内。飞行员涅日丹诺夫牺牲在南京的土地上。牺牲时,他年仅24岁。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移驻武汉,武汉成为抗战指挥中心。从1938年2月开始,日军除派地面部队进攻外,还派飞机对武汉狂轰滥炸,妄图“以炸迫降”,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1938年前后,苏联援华志愿飞行队配合中国空军击落日机50多架,并炸毁长江上日军兵舰和运输船70多艘。
但一系列辉煌战绩的背后,是英雄的陨落。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中国众多的城市上空,都留下了苏联飞行员与日军搏杀的英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甄晓博
记者:刘春晖、姜赛、甄晓博、余国庆、潘志伟、李光正、林凯
包装:夏勇
海报:刘萌萌(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与世界共赢
20年来,中国如何履行承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又如何为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助力?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与您共同回...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1985年6月,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采...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状元”实业家
他白手起家,将一座落后的封建小城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并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他兴办实业、倾资兴学、以商养学...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被密藏的《皇舆全览图》
18世纪初,有这样一幅中国地图,历经多年绘就,科学水平空前,走在世界前列。它就是《皇舆全览图》。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却鲜...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烽火玫瑰胡济邦
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胡济邦作为唯一一位中国记者,以柔弱之躯经历了战争全程,并冒着生命危险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它又是如何激励中华儿女同疫情作斗争的?《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东西方文明彼此发现、彼此启迪。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面积相当于一个半海南岛。偏僻、荒蛮、寒冷,曾是它的代名词。70余年,几代中国人在这里挥洒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