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1985年6月,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直径大约120纳米,样子有些类似仙人球——小小的艾滋病病毒,制造了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
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1985年6月,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艾滋病不可怕,没有爱,才可怕。在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将与您一同走近这片曾经“隐秘的角落”,探寻这场生命与尊严的较量。
1985年6月3日,一位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中国的美籍阿根廷青年,因发烧、咳嗽、呼吸困难急诊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当晚便出现呼吸衰竭。经检测,该病人的艾滋病病毒血清抗体呈强阳性。
艾滋病于1982年定名,1983年发现其病原体。一旦病毒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
当下治疗艾滋病一般采用“鸡尾酒疗法”,即在治疗时将几种药物联合应用,从病毒繁殖的不同靶点、不同环节来抑制和消灭病毒。对于大多数已经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来说,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也已经接近了正常人。
如今,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是孕产期检查的“必修课”。一旦在患者体内检测出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及时干预,阻断母婴传播,让患者有望生出健康宝宝。
早发现是艾滋病防治的关键一步。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艾滋病病毒检测网络。每年通过无偿献血、术前检测、孕产期检查等途径,为数以千万计的普通群众提供艾滋病病毒检测服务。
随着科学的进步,防治体系的强大,终结艾滋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携起手来,传递爱,共建美好的家园。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李德欣
编导:彭卓、姬杨、陶冶
记者:樊华、杨阳、彭卓、陶冶、王君璐、马晓冬、夏子麟
摄制:乔晓鹏、张东、白云霞
包装:夏勇
海报:朱宇琪(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状元”实业家
他白手起家,将一座落后的封建小城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并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他兴办实业、倾资兴学、以商养学...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被密藏的《皇舆全览图》
18世纪初,有这样一幅中国地图,历经多年绘就,科学水平空前,走在世界前列。它就是《皇舆全览图》。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却鲜...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烽火玫瑰胡济邦
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胡济邦作为唯一一位中国记者,以柔弱之躯经历了战争全程,并冒着生命危险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它又是如何激励中华儿女同疫情作斗争的?《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东西方文明彼此发现、彼此启迪。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北大荒”变“北大仓”
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面积相当于一个半海南岛。偏僻、荒蛮、寒冷,曾是它的代名词。70余年,几代中国人在这里挥洒青春,...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飞驰的高铁
时光奔腾向前,发展一日千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铁发展进入快车道,年均投产3500公里,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抗震精神
什么是抗震精神?它的内涵又是什么?《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不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