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抗震精神

  • 故事人物
    • 习近平
    • 王彦修
    • 王月美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21-10-08

什么是抗震精神?它的内涵又是什么?《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不朽的精神丰碑。

回望历史长河,俯瞰茫茫大地,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惨痛灾难之一。45年来,抗震精神已经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里,铸造进唐山这座城市的性格中。这是历史给予唐山的不灭印记,也是唐山人民历经磨难后形成的宝贵精神力量。

什么是抗震精神?它的内涵又是什么?《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不朽的精神丰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一场7.8级的强烈地震打破了唐山原有的宁静,几乎将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夷为平地。

王彦修同志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正好路过唐山火车站。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从水泥板缝隙里接连抢救出4名幸存者。当王彦修第5次钻入废墟时,余震突发。其双腿被水泥板砸断,导致流血过多,最后光荣牺牲,年仅19岁,展现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官兵、医疗队员和各条战线的干部赶赴唐山,与唐山人民患难与共。王月美作为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唐山地震医疗队的一员,第一时间从上海赶赴唐山,冒着余震的风险,在废墟中接生了一名女婴。

在各方开展救援的同时,唐山人民也在积极生产自救。唐山钢铁厂的员工凭着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争分夺秒抢修设备,恢复轧钢。

40多年来,唐山人民不忘过往,勇往直前。唐山港就是这座英雄城市发展奇迹的见证。依托内陆港优势,唐山港口的间接腹地已直达蒙古国、俄罗斯和中亚等国,向东对接日韩,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使曹妃甸从原本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变成如今210平方公里的希望之城。

唐山,这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唐山人民铸就的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统筹:幸培瑜、韩珅、王志斌

编导:姬杨、朱宇琪(实习)

记者:杨阳、张硕、李帅、潘旭、陈杰

包装:夏勇

海报:吕涵潇(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

唐山广播电视台

宁晋县融媒体中心

唐山抗震纪念馆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