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莫拉,向着幸福前行

作者|李宏刚,郝亚鑫,濮进军,刘申仙
  • 故事人物
    • 赵家清
    • 赵兴尧
    • 罗爱艳
  • 故事地点
    • 中国
    • 云南省
    • 保山市
    • 腾冲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云岭先锋
  • 发表时间
    • 2021-03-04

三月,佤寨司莫拉一片忙碌景象。春风拂过,茶树枝头冒出新芽;油茶果树上,片片新叶正吐露生机;村寨人家,纷至沓来的游客让寨子昼夜欢腾……

三月,佤寨司莫拉一片忙碌景象。春风拂过,茶树枝头冒出新芽;油茶果树上,片片新叶正吐露生机;村寨人家,纷至沓来的游客让寨子昼夜欢腾……

司莫拉这个佤语里“幸福的地方”,如今正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朝着更加幸福的日子大步向前。

“吃香”的茶叶

“来来来,快来看看我家的茶叶,纯手工制作,质量真的好!”在司莫拉寨子里的小广场上,村民赵大姐正热情招揽游客。

“茶叶都是自己种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真正的绿色生态呢。”听着赵大姐的推荐,游客纷纷买起了茶叶。她熟练地吆喝、收款,俨然已是销售“达人”,让人想不到的是,以前的她却是一个腼腆话少的人。不光是赵大姐,如今在司莫拉小广场上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商户,以前绝大多数都是不善言辞的农民。是越来越吃香的农特产品,让司莫拉更多的群众从农户转变成了推销员,参与到村寨的转型发展上来。

△赵家清(右一)和村民交流农产品的销售情况

“以前茶树被视为负担,有人巴不得给它刨了呢。”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介绍,司莫拉作为三家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为发展产业,村里曾经组织村民栽种茶树,但因始终没能打开销路,茶树一度被村民视为负担。

以前司莫拉的群众害羞,腼腆,不喜欢跟外面的人打交道。202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司莫拉,村民家自己炒制的茶叶,成为游客钟爱的伴手礼,一些游客专门找到农户家中,咨询购买茶叶,以前是“负担”的茶叶开始越来越“吃香”了。

△照管茶园

抓住发展产业的契机,赵家清带领村两委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他们到寨子里的小广场上摆摊售卖茶叶等当地特色农产品。赵大姐以前在腾冲市区里打工,每月工资2000元,除掉房租和必要开销,每月结余不到1000元,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只能抽空跑回去“看一眼”。作为在外面见过世面的人,赵大姐成为村里动员开展经营的首批村民。“一开始心里也没数,不知道这摊能摆多久。”赵大姐说。

为了更好地提升农特产品的附加值,2020年在腾冲市各级党政部门的牵头带动下,云南省农科院与三家村开展合作,开发了“司莫拉系列”特色农产品,茶叶、油茶果、胭脂果等一批当地特色农产品被开发打造成了精装红茶、果冻、茶油等伴手礼。同时,还以低价批发给像赵大姐一样的村里的经营户,每件商品让利在5-10元不等。“先带动一批村民,让他们看到我们司莫拉发展的希望,才会有更多的人回来建设、发展司莫拉。”赵家清说。

△赵家清介绍司莫拉红茶

年轻人回来了

以前的三家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劳务输出一度是脱贫的主要手段,许多群众依靠外出打工摘掉了“穷帽”。2017年,三家村正式脱贫出列。可是,群众脱贫了,村庄却冷清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寨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以前村民家里或者村委会需要人帮忙的时候,找个有力气的小伙子都困难。”赵家清说。2020年后,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三家村以司莫拉佤寨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寨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规划开始启动。

△佤寨的游客越来越多

村民赵兴尧的孙女小赵今年刚满19岁,职校毕业以后留在腾冲市区上班。2020年,赵家清找到赵兴尧,希望他能说服孙女回到三家村来。一开始赵兴尧很反对,他认为孙女好不容易读书到了城里,留在那里上班,是走出了穷窝。“现在他又让孙女回来村里,这不是往回拉了嘛。”赵兴尧说。

作为三家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环,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配套服务业是三家村发展、增收的核心,赵家清之所以找到小赵,是因为知道她在学校学的就是旅游管理,三家村正需要像小赵一样的年轻人。听完赵家清的解释,赵兴尧把孙女叫回了家里。

之后,三家村动员了一批像小赵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参加产业发展培训。把他们送到银杏村、和顺等腾冲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村寨学习当地农家乐、民宿发展经验,每人每月还发放2000元的生活补贴。培训完成后,再回到三家村,一人一户复制学到的成功经验,建设农家乐和民宿。“现在三家村已经建起农家乐5家,开工建设民宿3家,还有一批茶吧、餐吧刚刚开业了。”赵家清说。

除了发展配套服务业吸引回一批年轻人,2020年以来三家村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也让一大批外出务工的群众回到了寨子里。

△年轻人纷纷回乡参与建设

正在进村路上打石头的老赵原本是一个在外包活干的石匠,一直在腾冲、德宏的施工队干活,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直由妻子照管。前几年,老赵的父亲突生疾病,妻子半夜里到处找车才把老人送到市区医院,接到电话的老赵急得连夜从外县往腾冲赶。“当时又急又怕,生怕老人出点事情,那真是要后悔一辈子。”老赵说,后来老人转危为安,他也再不敢到远处打工了。

2020年春节,老赵刚回到寨子就听说村里在招工搞建设,他立刻找到赵家清,申请加入了村里的施工队。“以前挣钱和照管老人是个两难的问题,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老赵感慨地说。

△佤寨的笑脸越来越多

追赶幸福的日子

第一次见到赵家清,他刚从工地上赶回来。“以前还能照管一下家里面,现在基本是‘脚不落地’。”赵家清说,如今的司莫拉,人人都在追赶幸福的日子。

赵家清的记忆里,曾经的司莫拉“夏怕屋漏雨,冬怕寒风吹”,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10年,这个土生土长的佤族小伙正式接任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以前没有这么多的出路,只能靠种地和养养猪鸡。”赵家清说,虽然日子过得去,但富裕、幸福不敢想。脱贫摘帽后,特别是2020年以来,三家村、司莫拉的发展迎来了大变化。

△游客体验敲木鼓

以前群众没有人畜分离的居住习惯,猪圈就在房子旁边,喂养方便可气味却不好,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游客越来越多,人畜不分离的习惯直接影响了村寨的形象。

“要长远发展就要改变人畜混居的习惯。”赵家清刚在村党总支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就有党员发表不同意见:养猪养鸡作为村民收入的一项来源,说不养就不养,他们的收入怎么办?要拆除猪圈,改造提升人居环境,难度就更大了。

寨子里的群众普遍都抱着观望的态度,看赵家清如何推动解决这个难题。最后,赵家清把突破口放在了司莫拉的10名党员身上。他召集党员开会,说服党员带头拆除自家的猪圈。“不能只看着少了眼前的这点猪和鸡,一旦搭上旅游发展的顺风车,整个司莫拉要多出来多少头猪,多少只鸡?”赵家清要党员们放眼长远。

会后,10名党员带头把饲养的猪或杀或卖,清理干净。赵家清还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申请补贴,给予拆除猪圈的村民一定的补助。看到党员们行动起来,村民们终于相信了村两委提升改造的决心,跟着拆除了自家的猪圈。

完成了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三家村还在司莫拉建起了“巷长”制度。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小巷子都被命名为具体的“某某巷”,如果巷子里有党员,就由党员担任“巷长”,如果没有党员,就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巷长”,督促巷子里的人家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维护巷道秩序,组织群众整治家居环境。“以前一走进巷子里,就会闻见牲畜的臭味,自从开展了改造提升,实施了‘巷长’制度,村子里的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巷长”罗爱艳告诉记者。

△如今的司莫拉环境更加整洁

“‘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赵家清说,我们一定让司莫拉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朝着更加幸福的日子大步向前。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