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以上的天象记录,我们说了算!

  • 故事人物
    • 张国立
    • 张子枫
    • 第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古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共青团中央
  • 发表时间
    • 2020-12-09

“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记录,只有中国的文献是最靠谱的。”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宝藏》的一期节目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同国外天文学家对于天象记录之间的差别。

我们对于天文的追寻,从未停止过。大概从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的祖先们就每天观测日月星辰。

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记录,中国文献最靠谱

“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记录,只有中国的文献是最靠谱的。”

天球仪上的“客星”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在1572年11月11日发现的“第谷超新星”,《明神宗实录》中记载,隆庆六年的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现东方,如弹丸,而隆庆六年十月初三就是1572年11月8日。所以,对于发现这颗星星,中国发现的“客星”要比“第谷超新星”早3天。

《春秋》最早记载了哈雷彗星的出现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记录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资料。《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的日食。《汉书·五行志》所书公元前28年发现的太阳黑子,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春秋》记载了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是世界上最早对哈雷彗星的记录。

秦始皇7年至清朝宣统二年的29次哈雷彗星回归文献记录

哈雷在1682年发现该彗星时,我国已多次观察到这个彗星,从秦始皇7年(公元前240年)到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2000多年时间里祖先们总共记载了29次哈雷彗星回归,也就是说哈雷彗星的回归记录,一次也没有缺席。

图片

像这种(记录)的情况它是偶然还是一种常态?如果拿别的国家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偶然,但是在中国绝对是一种常态。

我们从未停止仰望和探索星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于2009年3月1日完成任务使命,受控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图片

嫦娥一号卫星飞行轨道示意图

图片

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探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在完成主任务后,在距地球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展科学探测。随后于2012年12月13日,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并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

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示意图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5日,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顺利抵达月球表面,实现月面软着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图片

“玉兔号”月球车拍摄的“嫦娥三号”着陆器

图片

“嫦娥三号”着陆器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器成功发射,11月1日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并安全着陆在预定的着陆场,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图片

返回器着陆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于2019年1月3日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随后,月球车“玉兔2号”开始进行巡视探测。

图片

鹊桥中继星

图片

“玉兔2号”开展月球背面探测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自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并将带着2千克月球样本返回。这是人类月球无人探测样本容量的新纪录,上一个记录是苏联Luna 24月球探测器于1976年创下的170.1克样本量,已经保持了足足44年。

图片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发射 |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

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图片

图片

2020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图片

轨道器逐渐接近上升器

图片

轨道器与上升器完成交会对接

人类的探月希冀滚滚向前,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从未停止仰望和探索星空。我们流传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艺术和文学著作数不胜数。我们将我们对于星空的无限憧憬都化作“嫦娥”,奔向我们梦中的星辰大海。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