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毕节人民的生活究竟什么样?他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共赢的跨越?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重温总书记讲述的毕节的故事,又能获得怎样的力量?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水土流失”“村民断炊”曾是贵州毕节的真实写照。1988年,毕节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闯出了一条开发扶贫的新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述了贵州毕节摆脱贫困的故事。如今,贵州省所有贫困县已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曾经,毕节人民的生活究竟什么样?他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共赢的跨越?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重温总书记讲述的毕节的故事,又能获得怎样的力量?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在云、贵、川交界的毕节,80多年前曾召开“鸡鸣三省会议”。这场会议对中央红军战略方针作出调整,是影响中国革命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之一。今天,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里发生着另一番巨变。
毕节市的海雀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曾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不足5%。上世纪80年代,全村168户皆为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只有33元。
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村里调研,被这里的贫困所震惊。调研之后,刘子富连夜写了一篇报道,反映毕节地区极贫问题。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试验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在中央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海雀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经过3年的苦战,种植松树12000多亩,荒山秃岭开始披绿。水土好了,海雀村的粮食产量翻了几倍。村民们种起了苹果,盖起了食用菌大棚,开起了养殖场,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2016年,海雀村实现整村脱贫。
毕节市橙满园村,原名“南关村”,曾经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200元。因此,老话说“南关南关,年年过难关”。上世纪90年代,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村民从种玉米转向果树种植。满园果香不仅固住了水土、保护了生态,还实现了产业扶贫开发,获得了经济收益。
海雀村和橙满园村的蝶变是毕节绝处突围的缩影。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毕节开发扶贫的生动实践,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探索着新路径。
总指导:何平
总策划:刘思扬
监制:刘刚、孙承斌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
统筹:幸培瑜、韩珅
编导:王志斌、彭卓、曹彦语、甄晓博
记者:吴斯洋、杨焱彬、张月琳、刘勤兵、陶亮
包装:夏勇
海报:张隆婕(实习)
部分素材来源:
毕节市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毕节市赫章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最新评论
为您推荐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 | G20:同舟共济的伙伴
11月21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开幕。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与您共同回溯二十国集团的风雨历程,领略同舟共济的...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先行者”孙中山
面对破碎的山河,孙中山先生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绘制了怎样的蓝图,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是谁在孙先生身后,忠实继承他...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上海,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上海究竟有着怎样的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和开放作为?在第三届进博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带您探寻上海的开...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幸福“金扁担”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过去农民种地的真实写照。如今有了“金扁担”,一些农田变“聪明”了,种地也更加轻松了。2020年全国两会上...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致敬!最可爱的你们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290万余人次的中华儿女参军参战,超过19万名英烈埋骨他乡。不屈...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粒粒皆辛苦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时,曾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这一创举前所未有
对于世界人民,联合国的成立意味着什么?习近平主席曾在联合国不同场合,提出过怎样的倡议?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做出哪...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九一八,不可忘却的纪念
九一八事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地抗日武装浴血奋战的?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9周年之际,重温...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