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兰:书写古老村庄的美丽故事

作者|解琳
  • 故事人物
    • 朱美兰
  • 故事地点
    • 中国
    • 甘肃省
    • 陇南市
    • 康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 发表时间
    • 2020-10-21

朱美兰是土生土长的朱家沟村人,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哥哥姐姐们先后去外地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父母。朱美兰曾担任朱家沟村的文书、妇联主席等职务,是深受村里干部群众信赖的带头人。

走过一片青山绿水,就来到了朱家沟村。这里有上百年的老宅、石磨、造纸术……也有平坦笔直的村街、依山而建的错落有致的房屋……从古老落后的村庄到富裕文明的生活,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美兰带领村民书写着古老村庄的美丽故事,她荣获了“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朱美兰

让老物件讲故事

朱美兰是土生土长的朱家沟村人,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哥哥姐姐们先后去外地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父母。朱美兰曾担任朱家沟村的文书、妇联主席等职务,是深受村里干部群众信赖的带头人。

朱家沟村位于康县南部,现在有农户100多户。村庄虽历经百年沧桑,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古道、古宅、古泉等茶马古道的文化风格。雕花的木窗、透黑的阁楼、长着青苔的青石板……2017年,朱家沟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朱美兰带领村民让老物件“活”了起来,让村民富裕了起来。

“村里最老的一座房子,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个房子保护得很好,现在仍然有人居住。”据朱美兰介绍,青石板上古色古香的老屋,已经成了村里的“热门景点”。

“来村庄一定要看看我们的老磨坊,现在村里人还在用,游客都愿意去试一试。” 在村子的老磨坊里,村民李凤琴正在磨苞谷,有游人在参观体验。当苞谷从石磨下慢慢流出时,能闻到阵阵香味。“用石磨磨出来的苞谷,吃起来味道最纯香。”李凤琴说。

村里的老石磨已经磨了多少年的粮食,已经说不清楚了,一代代朱家沟人都用它磨小麦、苞谷、黄豆等作物。这种古老的方式之所以没被淘汰,就是因为用它磨出来的粮食吃起来味道好,村民也习惯了。

老石磨转动,像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讲述着村庄的故事,也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朱美兰在用老石磨磨苞谷

从老磨坊出来,走过一段小径,就是一个酒坊。竹子结构的酒坊旁,村民跳起羊皮扇鼓舞,热情的酒坊主人唱起“祝酒歌”,欢迎远方的客人。村民朱绪高正在制作烤酒,发酵的苞谷已经有了淡淡的香味。朱绪高说,如今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他的烤酒受到游客的欢迎,他家的收入越来越好了。

村里专门建起了村史馆,以前收庄稼时用的嚎筒、收蜜蜂的蜂篼、制作瓦片的传统模具“瓦筒筒”,康县最早的县志、近百年的绣鞋、十几代人的家谱祖训……一件件农村生产、生活的老物件,被一一整理好,放进了村史馆,向游人讲述着村庄的历史。

从前不起眼的朱家沟村成了旅游观光的度假胜地,吸引着西安、兰州等周边城市的都市人来到这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历史风情和田园生活。智慧的朱家沟村人整合古老的建筑、优秀的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让美丽村庄开门迎客

朱家沟村的房前屋后都被大树环绕,人与大自然亲近和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朱家沟村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尊重自然,保护乡村风貌,让绿色成为乡村最美的底色。

“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要感谢大自然对我们的恩泽,要好好发展,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朱美兰说。近年来,朱家沟村修路、修停车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朱美兰在办好村子大事喜事的同时,也维护好村民的利益,为村民送去温暖。

村民朱清平家庭贫困,新开辟的一条路又需要拆他家的房子。朱美兰一次次登门交心,为他争取享受异地搬迁的优惠政策,发动村里人帮助他修建新房。旧房拆了,路修通了,人的心也通了。

村里规划的停车场需要征用土地。朱美兰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建设乡村就像人吃饭,你让我让吃不完,你争我争不够吃。”村民让出了土地,建好了停车场。

村子在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建成十几个垃圾收集点,定期清理,集中掩埋。对主次干道两旁的柴草堆、垃圾堆、搭建的临时房、猪圈等进行集中清理。村里还配备了保洁员,负责村内卫生的管理……村里还建设和美化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等公共设施。一系列做法将环境卫生的“糟点”变成了亮点。村道干净清爽、柴草堆放有序,村居民舍包裹在浓得化不开的绿意中。

朱美兰说:“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美丽乡村才算真的美了”。她鼓励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精准扶贫、科技培训提升村民的就业技能,增加收入。在朱美兰的带领下,朱家沟村开始了木耳和香菇的种植。她也尝试着种植魔芋和天麻,试种成功后再在村里推广。如今,种植业成了朱家沟村的又一张“名片”。

种植业给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丰沛的发展活力,真正实现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朱家沟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极大地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朱美兰(左)和村民在一起

朱美兰说:“村庄美了,村民富裕了,文明新风尚也已经浸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朱家沟村开展孝敬父母好儿媳、勤劳致富好家庭、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等内容的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广典型、辐射带动,在潜移默化中让文明之风吹进每家每户。

村庄环境越来越美,乡亲们也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随手泼污水、随意堆垃圾的现象少了,人人动手美化环境的氛围浓了;红白事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风气浓了;邻里互生嫌隙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到农家书屋里查资料、学技术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了。

“刚开始,每次游客来,她就会自己下厨做些家常菜,打扫干净厅房让游客住宿,就像自己家里来了亲戚一样。她说一顿饭吃不穷,但好口碑能致富。”村民朱绪英说。

“她没私心,在村里为人好,把大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现在村子建得这么好,说明听她的想法没错。”村民朱守雄说。在朱家沟,朱美兰不仅是导游、厨师、讲解员、宣传员,更是村里干部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如今,走进朱家沟村,文化广场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字引人注目。在“当家人”朱美兰的带领下,一个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幸福田园故事正在这里娓娓道来。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