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巨人”莫树锦:中国研究者也能改变世界

作者|梁源,张宏伟
  • 故事人物
    • 莫树锦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香港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
    • 2020-10-20

10月4日,为了表彰莫树锦推动全球肺癌研究及治疗的成就,国际著名肿瘤学多媒体资源平台OncLive向他颁发了“肿瘤学巨人”荣誉称号,莫树锦教授亦成为来自亚洲学府获得这称誉的首位学者。

【解说】10月4日,为了表彰香港中文大学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推动全球肺癌研究及治疗的成就,国际著名肿瘤学多媒体资源平台OncLive向他颁发了“肿瘤学巨人”荣誉称号,莫树锦教授亦成为来自亚洲学府获得这称誉的首位学者。对此,莫树锦表示,奖项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世人,中国的研究者也能改变世界。

【同期】“肿瘤学巨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莫树锦

奖项只是一个承认,就是说你所做的工作能够帮助到别人,也能够得到其他研究员的接受。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代表了我们东南亚、中国研究者是能够影响世界,我只是先行一步,可以让别人接受。我绝对相信中国有更多有潜力的研究者他们将来所做的影响力将会更大,我只是作为一个前锋,绝对不是什么巨人。

【解说】莫树锦早年于加拿大求学,攻读医学专业。毕业之研究者际,热衷于接受挑战的他,选择了肿瘤科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1996年,得知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莫树锦毅然决定回港,为祖国的肿瘤医疗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和中国的研究者一起工作。

【同期】“肿瘤学巨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莫树锦

我想两件事,第一方面是如果在加拿大,十年后我会做一些什么呢?我发现答案是会做差不多类似的事情,对我来说这不是太刺激。反而回来香港,我是不知道自己十年后在做什么的,这对我来说是很吸引的。第二点就是刚才所说到在1996年,我知道1997年香港就会回归祖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能够再回到中国,与中国人一起工作,所以这是我回归香港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解说】在标靶治疗出来以前,如果是第四期肺癌病人求医,主要接受的治疗方式是化疗,且平均寿命不超过12个月。经过20多年的研究,莫树锦及其团队为晚期肺癌病人制定“个人化治疗”,使肺癌的治疗更有效,病人存活寿命更长。

【同期】“肿瘤学巨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莫树锦

在(上个世纪)90年代、2000年初的时候,在病人来到的时候,如果是第四期肺癌非小细胞,主要接受的是化疗,化疗失败的时候可能是另一种化疗,平均生存时间大约是低于12个月。经过我们现在这么多研究之后,到了今时今日,20多年后,一个肺癌病人走进来,第一部分我们就要问他有没有驱动基因。如果病人真的发现完全没有驱动基因,我们就会给他检查PD-L1。我们每个种类都要有不同的医治方法,这就是将病人细分到不同的组别、个体化,以致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解说】培养年轻人是莫树锦未来工作的重点,他希望能和年轻的研究者一起工作,把自己对研究的热诚与动力传给他们,让更多的年轻研究者在肺癌的领域有杰出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抗击癌症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期】“肿瘤学巨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莫树锦

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退休与否,而是我们年轻一代是不是能够承接住这个研究的动力,所以我觉得接下来这段时间更加要和一些年轻的研究者一起工作,希望我能够将一些经验和一些渠道交给年轻一辈。不只是香港年轻一辈,更加是中国(内地)青年年轻一辈,我们现在是有很多训练计划或者研讨计划。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