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网红,2018年开通了自己的直播账号“戴博士实验室”,满头白发的洋教授,流利的中文,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在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达到1500万次。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7位科学家代表先后发言。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是7名科学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人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80后研究员付巧妹则是最年轻的一位。习近平同发言的每一位科学家都进行了交流,深入探讨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问题。
9月11日《新闻联播》有相关报道。
他们为何能出席科学家座谈会?近日,央视新闻《面对面》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两个爱好:一个化学,一个中国”
在中国搞科普的网红牛津洋博士
戴伟1958年出生在英国伯明翰一个教师家庭,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87年,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举办,戴伟作为受邀的300多名外国专家之一第一次踏访中国。
1994年,戴伟结识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段雪教授,并开始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北京化工大学正式邀请戴伟到中国来工作。
戴伟说:“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一个是中国。”他强调说,好奇心是这两个爱好的共同动机。
既然是科学家,自然是有科学成果的:戴伟与段雪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奠定了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2001年,戴伟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04年,戴伟被英国皇家化学会聘为会士;2006年,戴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他是一位网红,2018年开通了自己的直播账号“戴博士实验室”,满头白发的洋教授,流利的中文,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在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达到1500万次。
展示实验过程之外,戴伟更希望让更多学生亲手做实验。最近两年,戴伟和他的团队开始设计微型化实验包,并寄给学生,至今已有两百个学生在家打开实验包跟他们一起做实验。
除在网上通过实验进行科普,他还将科学实验带到了子弟学校、偏远山区。
戴伟说,在中国,中小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太少,这让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
2011年,戴伟用英国皇家化学会一千英镑的项目拨款购买了很多安全的设备仪器和一些没有危险的药品。他周末带着化工大学研究生去打工子弟学校给孩子讲课。他将实验室搬进子弟学校和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及高中。抬着成堆的化学仪器和试剂到处演示实验,已成为戴伟工作的日常。
如今,戴伟在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自己的北京市科普基地。今后,科普基地将每周邀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做科普小实验。
来中国24年,戴伟与中国产生的“化学反应”,还将继续下去。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80后古遗传学家付巧妹渴望解码
古猿何以演化为今天的人?共存时间里,灭绝的古人类和早期现代人如何互动?早期现代人是如何迁徙扩散的?古DNA技术为破解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37岁的付巧妹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今年5月,由付巧妹团队主导的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7月,距今约1.1万年的中国南方未知现代人群被付巧妹发现。
2009年,付巧妹结束硕士阶段的学习,前往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迄今为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演化遗传系只接收过两位中国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付巧妹是其中之一。她也是唯一一名拜师于古DNA领域泰斗斯凡特·帕波,且研究古DNA的中国学生。
2013年,付巧妹获得演化遗传学博士学位。在古DNA研究领域,她的名字开始和改写、刷新连在一起。她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研究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之一。
2016年年初,结束了7年的国外生活,付巧妹正式回到国内,担任中科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古DNA实验室主任,开始打造一支“中国制造”的古DNA研究团队。谈起为何离开相对优渥的研究和学术环境回到中国,付巧妹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坚持。国际上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话语权。”
付巧妹研究员及其团队已取得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解码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田园洞人”基因组;通过大规模捕获测序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揭开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
付巧妹从事的是科学研究,但是也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联。
付巧妹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