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来过的古生村:洱海更清 乡愁更浓 日子更美

作者|袁立辉,王文婷,赵梦婕
  • 故事人物
    • 习近平
    • 陈坚
    • 何利
    • 李德昌
  • 故事地点
    • 中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求是网
  • 发表时间
    • 2020-08-31

如今,洱海畔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蓝天白云,大理老百姓们走向小康生活也充满着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云南大理苍山洱海的山水画卷在隽永典雅的诗句中徐徐铺展。但这幅“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动人画卷,却一度因为洱海水质污染而濒临破坏。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在与当地干部合影时,总书记殷殷嘱托道“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如今,洱海畔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蓝天白云,欢快灵动的溪流漫过滩涂水柳,嬉水的孩童和流连的人群陶醉其中,总书记“立此存照”的地方成为人们拍照打卡的新地标,村民们满心期盼总书记再来洱海,看看这一池碧波荡漾。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云南时“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已转化为云南省铁腕治理洱海污染的坚决行动。图为大理古生村总书记“立此存照”处。求是记者赵梦婕/摄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守护一池澄碧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早已深深植根于云南人民心中,转化成铁腕治污的坚决行动。

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流域水环境。大理州迅疾开展村镇“两污”治理、流域“两违”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等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投资270多亿元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76个项目,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规范减少核心区内餐饮客栈338户……

“我们果断关停、拆除、转型,这是要得罪人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沿湖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牺牲。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发展,我们必须有这个决心和定力。”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说。

古生村53岁的老渔民何利成用三次“白手起家”来形容他与洱海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1996年洱海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取缔机动打鱼船,15岁就开始在洱海捕鱼的何利成,2千块钱处理掉了2万块钱购置的渔船;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承包的18亩鱼塘全部关停;而这次“三线”划定,他家客栈的部分客房被划入了洱海保护红线范围,不得不拆了190多平米,客房从9间减到7间。曲折的经历,割舍的痛楚,并没有让何利成一蹶不振,反而对未来的发展踌躇满志,“现在洱海边廊道建起来了,湖边缓冲带也有了,洱海水质好起来了。以后大理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老百姓的生活一定是越过越好。”

在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湖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且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大理古生村老戏台正在上演白族大本曲说唱《习总书记到我家》。求是记者赵梦婕/摄

以为子孙计的智慧留住浓浓乡愁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心中柔软的角落,是曾经养育你的那方水土,是离开了就会想念的地方。

云南考察时,总书记沿着湖边小道,信步来到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临走时,总书记笑着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让总书记记起乡愁的这个地方,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是一座典型的白族传统庭院,“三房一照壁”,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院子里的三角梅红艳欲滴、大富贵树根深叶茂,一家七口“四世同堂”相亲相敬……

2016年以来,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貌整治,挂牌保护7户古院落,文物古迹修旧如旧。与村里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便利通达的公交出行和热闹喜人的广场舞相比,基础设施变“新”的同时,村容乡貌却更“古”了。

“我家院落被称为‘乡愁小院’,总书记夸赞接地气。几拨人想租去搞经营,都被我爸怼回去了。我也觉得,丢了乡愁就像丢了魂。”李德昌的儿媳妇赵财红对记者说。5年过去了,李德昌家中陈设依然如故,总书记围坐的藤桌上,那块白族扎染仍静静铺展,不同的是一间屋子里摆满了白族特色手工艺品,这是李德昌在外地经商的儿子李银东回村创业带来的变化。“乡愁小院”总能迎来一拨拨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都要拉着李德昌聊上几句,还要坐在藤条桌旁拍上几张照片。“这几年整治力度很大,收污水、拆违建、修绿道,都是真刀实枪地干,大家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洱海越来越清,乡愁越来越浓,快赶上我们小时候了。”这是李德昌最常谈起的话题。

如今的洱海,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蓝天白云,欢快灵动的溪流漫过滩涂水柳,村民们满心期盼总书记再来洱海,看看这一池碧波荡漾。求是记者赵梦婕/摄

守住绿水青山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了

不再使用大水大肥的土地,生态种植水稻亩产量从2000斤骤降到1500斤,但价格却从两块五涨到了六七块,亩产值比原来还高。

生态搬迁和流转出来的土地开发成农旅庄园,葡萄卖给水果商,有时一斤不到一块钱,游客采摘购买是原来价格的20倍。

老年人在家门口有活干,青壮年返乡创业经商,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走向新生的道路必然伴有阵痛,但是阵痛过后换来的是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换来的是老百姓走向小康生活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要洱海水没问题,我们不愁金山银山。”李德昌信心满满。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