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抗疫纪录片《背水之战》

作者|王普,郭沛然,夏子麟,马晓冬,田晨旭,侠克,乌梦达,王修楠,孙蕾,庞元元,赵旭,张超,彭子洋
  • 故事人物
    • 杨霄星
    • 徐艳利
    • 郭猛
    • 李岩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网
  • 发表时间
    • 2020-08-04

2020年6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让首都北京再次进入“战时状态”。仅仅5天,北京发现的确诊病例从1例增至100例。 2000多万北京市民,再次携手并肩,打响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背水之战”。

2020年6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让首都北京再次进入“战时状态”。仅仅5天,北京发现的确诊病例从1例增至100例。

2000多万北京市民,再次携手并肩,打响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背水之战”。

迎战

这是6月北京突发疫情的首例确诊患者唐先生,面对疾控人员的询问,他清晰地回忆起发病前14天内的行动轨迹。

为锁定源头,疾控人员“一天当几天用”。北京丰台区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杨霄星,不到16个小时,就和同事们确认新发地批发市场是此次疫情的疫源地。

新发地批发市场承担了北京市70%的蔬菜供应,也是全国农产品输入首都的集散中心,人员来往渠道复杂,防控难度极大,一旦不能及时控制,疫情必将迅速蔓延。

北京立即全市总动员,开展“敲门行动”,拉网排查31.6万曾去过新发地市场的人员。很快,新发地、玉泉东、天陶红莲3个市场周边55个小区被封闭式管控,10.6万名居民居家观察。

守土

同步进行的另一个主战场,医护人员们也在争分夺秒。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徐艳利,除了治病救人,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尽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需求。

小学四年级的琪琪(化名)和爸爸,是医护人员特别关注的父女俩。在医生的安排下,父女俩住进同一间病房,琪琪坚持上网课。

春节以来,很多医护人员几乎没有休息。这一天的到来,让他们一扫连日来的疲惫。6月29日上午,北京新发地相关疫情发生之后,首例治愈本地患者从北京地坛医院出院。

同心

防疫消杀人员则奔走在另一个“战场”。郭猛,北京丰台蓝天救援队防疫消杀组组长。从2月份开始,他一直带领队员们在北京各地进行消杀工作。

炎炎夏日,他们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每天步行10多公里,消毒作业完毕,全身都被汗水浸湿。

和防疫消杀人员一同在高温下坚守的,还有北京的“外卖小哥”。外卖骑手李岩一直坚守岗位,冒着风险为医护人员、值班民警等一线工作者送去水和食物。

6月13日凌晨3点,供应北京70%蔬菜的新发地市场闭市。为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驰援同步开始。

和他们并肩战斗的,还有9.9万名北京市、区下沉干部与广大社区工作者,162万物业保安、楼门长和志愿者。他们共同构筑起一道守护城市、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大考

疫情之下,有人走出大学校园时经历了特殊的毕业季。

也有人,为了迈进大学校园,经历了一场特殊的高考。

7月13日,北京市高风险地区清零;7月19日,北京所有高风险患者实现清零;7月20日0时起,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前后历时近40天,北京战“疫”取得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

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北京作为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依然面临压力。

7月27日,北京新增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1例。

7月28日,北京天通苑西三区应急响应级别从三级提升为二级。

截至8月2日,北京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累计3例。

这个注定不平凡之年,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既是一场“背水之战”,也是一场“持久之战”。2000万北京市民用智慧、果敢、团结、担当和奉献,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