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木制理发椅,两条长凳,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

构成了理发店的全部模样,

这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小屋内,

只有两个项目,

3元理发、5元理发刮脸,

却吸引着或近或远或老或少的周边民众。

作为其中不变的风景,

刘素兰奶奶在这里坚守了近十年。


位于地下室的理发店 

开业已近10年


这间平淡无奇的小理发店,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

福源五区居民楼一间小地下室,

开业至今已有近10年时间,

而守护这间小小店铺的,

便是在它上方居住的刘素兰奶奶。


1937年出生的刘素兰如今已83岁高龄,

从最初学理发至今已有40多年。

早年她是鹤煤二矿职工家属,

赶上棚户区改造搬到了现今的小区,

搬来时因周边未充分开发建设,

便开了这间理发店,既是为了照看家庭,

更是为了便利周边的民众。

图片来源:淇河晨报 记者 刘倩倩

从月余孩童到九旬老人,

“三元理发店”迎来送往着或幼或老的顾客,

在刘奶奶近十年的记忆里,

她看着小顾客从最初坐着小板凳剪发,

到后来像大人一样坐上木制理发椅,

更是看着新顾客从生疏变成近十年的“老伙计”,

这间理发店不仅在陪伴着顾客变老,

更在注视着孩子长大。


“我六个外孙、外孙女

小时候的头发都是我剪的,

有时候女婿们的头发我也负责。”

丈夫工伤去世后,

刘奶奶靠着理发手艺养大了六个女儿,

如今六个女儿均已出嫁,

并各自育有一个孩子。

操劳大半辈子,

在刘奶奶身上却看不到80多岁老人

常规印象的丝毫影子,

她尽心操持着“三元理发店”,

用心生活的态度感染者每一位顾客。

 不像是理发店 

 更像是聊天室 


不同于平常理发店听到的工具运作和音乐声,

这间小店铺里听到更多的是

低声的谈话和爽朗的笑声。

10月15日,

记者来到了这间小理发店所在的社区,

表明来意后,

一名80多岁满头华发的老大爷热心地指路,

并告诉记者“她是一位极好的人”。


来到店铺前,

三位大爷正聚在一起耐心地等待,

不时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

贾大爷告诉记者,自己居住在附近,

今天是特意跑来剪头发的,

从店面开业之初便开始光顾,

已有近十年,

因为刘奶奶“剪发实惠,手艺高”。

另一位大爷表示,刘奶奶在社区是“名人”,

周边村庄和附近工人都很喜欢找她剪发,

在其他地方剪发需要五元、十几元,

这里更优惠。

说话间,

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理发完成从椅子上下来,

面对记者“是否满意”的询问,

他抬着手笑道:

“满意,她为我理了一辈子发了,

这我得说句实话,

之前我们都是二矿的。”


11月份时,

这间“三元理发店”就将开业满10年,

10年间刘奶奶从不曾主动涨价,

是顾客心目中实惠的价格。

“之前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婆婆,

住得离这里有7里地,

也跑到这里来剪头发,

剪完了她说今天又有了两个烧饼吃,

省了两块钱能买两个烧饼,

其实很多老年人都是这样。

三元理发,五元理发刮脸,

这间“三元理发店”给予一些老人、

村民或工人群体多一项选择,

在这间小店铺剪发间的闲谈和等待的唠嗑中,

能够听到最朴素、简单的生活。

离开时,刘奶奶送别记者,她笑道:

“十年、二十年后再来这里看看我,

我肯定还在这里理发呢。”


3元理发,10年不涨价。

83岁理发奶奶尽心操持着这家小店,

用心生活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位顾客。

在喧闹的都市中,

她用自己的方式给人温暖,

陪伴着顾客变老,也注视着孩子们的成长。

她用不变的心态,守护着社会的初心:

如果我们丢失了爱,

丢失了邻里温情,

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

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做大事,

但每个人都有能力做一件温暖的小事。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