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周才加说,冬天巡护可可西里,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无人区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四成,“到了晚上,帐篷里冷得像冰窖,被雪水打湿的裤子冻成冰坨坨,脱下来扔到地上,甚至能‘站’住。”
长江源头的奇峰之畔,秋日的可可西里,艳阳耀目。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是全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虽然这里人迹罕至,却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被誉为“高原精灵”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藏羚羊,在这儿分布的数量最多。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盗猎猖獗,其数量从几十万只急剧下降到不足两万只,濒临灭绝。
在可可西里东侧的昆仑山脚下,坐落着可可西里第一个民间保护站(同时也是可可西里五个基层保护站中惟一一所藏羚羊救助中心)——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保护站因上世纪90年代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烈士索南达杰而得名。
龙周才加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青海玉树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带领民间志愿者在可可西里打击盗猎、保护濒危物种并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龙周才加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龙周才加初中毕业,恰逢可可西里管理局在玉树招聘管护员,他心动了。“我想自己亲眼去看一看,索书记用生命保护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虽然已做好心理准备,但是面对眼前的环境,满腔热血的龙周才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
这里风雪漫天、极度寒冷,每天用电时间只有一小时,而且水资源匮乏,洗脸刷牙都成问题,更别提洗澡了。
那时候站里只有三四个人,除去巡山的、出差的,有时就只有一两个人在,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寂寞得很,就想找个人说话,有时候就算有两个人,也已经把能聊的都聊完了。” 比起自然和生活环境上的恶劣,让龙周才加更难以承受的是心灵上的寂寞,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巡山是保护站队员们的工作常态。
“夏天沼泽泥泞,大河拦道;冬季冰封雪冻,呵气成霜,有时候我们连续几天睡不上一个囫囵觉,很多时候连续几天只能啃干馍喝冰水……”龙周才加说,冬天巡护可可西里,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无人区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四成,“到了晚上,帐篷里冷得像冰窖,被雪水打湿的裤子冻成冰坨坨,脱下来扔到地上,甚至能‘站’住。”
由于寒冷,巡山队的帐篷和车辆上都结上了厚厚一层冰。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4年9月11日这天,让龙周才加终生难忘。
那一天,可可西里管理局派出由七名队员组成的主力巡山队,从保护区北面的阿尔金山区域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沿太阳湖-马兰山-科考湖一带开展专项巡山行动。
由于可可西里突降暴雪,导致巡山行程艰难,再加上受沿途沼泽影响,巡山队员都累得精疲力尽,车辆也遭到严重损坏。
可可西里管理局在第一时间派出救援组,成员之一就有龙周才加。
救援路上,龙周才加和队员们带得最多的是挂面。在可可西里,煮一包挂面都要用高压锅压10分钟。天冷时,很多藏族巡山队员想带点高热量的酥油,可是在寒冷的户外,酥油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我和救援组队员前往保护区腹地开展救援,竭尽全力挖出了一条生路,历经12天的艰难跋涉,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龙周才加回忆说。
就这样,龙周才加在可可西里坚守了17年,每年参与巡山十余次。他和队友们的存在,是对不法分子最大的震慑。从2006年到现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再没有响起过盗猎的枪声,藏羚羊数量恢复到了七万多只。
“每年保护站也会收治一些失散的小藏羚羊,少则一两只,多则十来只。”龙周才加自豪地说,他救助过的藏羚羊已经有几百只了。
龙周才加和小藏羚羊在一起。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如今,可可西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们在青藏公路沿线随时都可以看到野生动物采食、嬉戏、活动的场景。
龙周才加的手机里保存着很多他在野外工作的照片,但他怕被家人看到,相册特意设了密码。“因为家人知道我从事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都为我骄傲,但其实,他们并不清楚我工作的艰辛。”龙周才加说,“我们把青春留在可可西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正是我和队友们为之奋斗和期盼的。”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青海日报等相关报道)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