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90后”“兵支书”王成成:带领村民吃上“旅游饭”

  • 故事人物
    • 王成成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8-03

昔日“穷山窝”摇身一变“聚宝盆”,王成成赢得了村民的广泛称赞。村民纪桂芝说:“我们村是一天一个变化,大家伙对未来也有信心了,这个女娃娃真是给选对了!”

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坐落在一条山坳里,因村西山高似墙而得名。

山村三面环山,峰峦叠翠,清水潺潺,生态环境优美,让人不禁感叹:山水田园处处景,美丽乡村入画来。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却是道路泥泞,污水横流,环境脏乱不堪。

改变,缘自“90后”“兵支书”王成成的到来。

王成成 图片来源:沂水妇联

“坚决不能当逃兵!”

王成成今年30岁。19岁那年,她考入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时候,奶奶总给她讲军人故事,参军的梦想在她幼小的心田里萌芽。2012年,身在校园的王成成如愿成为一名女战士。

复员后,王成成报名参加了面向退役军人公开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考试,并顺利通过,成为了一名“兵支书”。2019年8月8日,她来到西墙峪村报到,可迎接她的并不是热情和笑脸。

“当时管理区书记带着我到村里和党员见面,可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失望。”王成成说。

58岁的村民张贵仁回忆,“知道新来的书记是个‘识字班’,老百姓心里犯嘀咕,认为坚持不了几天就去城里了。”

村民的嘀咕、泥泞的土路、鸡毛蒜皮的纠纷……一切都跟想象中的“任职”相去甚远,她想过放弃,但又不甘心。

“坚决不能当逃兵!”军人的信念支撑着王成成勇敢前行。她下定决心从卫生整治、道路拓宽硬化做起,改变村庄面貌。

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是阻碍西墙峪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院东头镇的支持下,王成成及村两委通过与隔壁村置换土地的方式,将西墙峪的入村路拓宽到七米并铺上了沥青,昔日逼仄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彩虹路”。

西墙峪村一角(右为“彩虹路”) 图片来源:中青报

“要留住村子的记忆,留住游客”

路畅通后,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的难题摆在了王成成面前。

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墙峪村是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鲁中军区司令部、山东纵队野战医院医疗所所在地,是著名的“战斗堡垒村”,被誉为“山纵好后勤”“山纵的村庄”,红色资源丰富。

“西墙峪还是山东省首批传统古村落,森林覆盖率达90%,可现在又有谁知道呢?”王成成主张,“要留住村子的记忆,留住游客。”

一幅发展西墙峪特色旅游的“红绿融合”蓝图渐渐清晰。

2019年,沂水县将西墙峪村列入村庄景区化发展规划。抓住这一机遇,王成成带领大家深挖村内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协调各级资金89万元,建设纪念墙、红色文化村史馆,开始把西墙峪村打造为沂蒙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

此外,西墙峪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将村中15块闲置宅基地流转到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建设民宿区。王成成介绍,现在村里已建成了12套精品民宿。

历时三年,西墙峪打造了以“宿民居、忆历史、游青山”为主题的旅游打卡地,形成了集“特色民宿、红色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样板村,每年有五万多人次来这里旅游、研学。

2022年,西墙峪村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村庄变了模样,在大山外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发展。44岁的张德法回村开了农家乐。五一期间,他的民宿爆满,很多客人用餐时会点上一道特色菜“临沂炒鸡”。

“一天最多能杀47只鸡,做上46桌,我得到别人家里去抓鸡。院子里空着的位置,都摆上了桌子供游客吃饭,就这样还有人在排队等。”张德法说,今年初到现在,他的收入近15万元,年收入30万元的目标有望实现。

俯瞰西墙峪村。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昔日“穷山窝”摇身一变“聚宝盆”,王成成赢得了村民的广泛称赞。村民纪桂芝说:“我们村是一天一个变化,大家伙对未来也有信心了,这个女娃娃真是给选对了!”

如今的西墙峪村,青山绿树与蓝天白云、山间泛黄的梯田相互映衬,行人穿梭的身影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夏日田园画卷。

王成成说,接下来西墙峪村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利用村里的田地发展庭院经济,“让大部分村民都能吃上‘旅游饭’。”“我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和大家伙一块,把我们这个小山村变得更美、更富、更强。”谈及未来,她信心满满。

(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