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徐琴:50个孩子的妈妈

  • 故事人物
    • 徐琴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浙江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5-10

从一个孩子的妈妈变成50个孩子的妈妈,徐琴用女性的温柔与力量,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我们很幸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幸福。”徐琴说。

在杭州凯旋路上,有一家特别的洗车行,这里常常传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蓝色擦车门,红色擦坐垫,黄色擦轮胎……”为便于记忆,洗车步骤用不同颜色的毛巾代表。

“所有的工作,可能常人的孩子一天就能学会,但我们的孩子,四五年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徐琴说。

徐琴是杭州市上城区弯湾托管中心的创办者,也是一位智力障碍者的妈妈。过去十几年,徐琴和她的“弯湾”免费招收了50名心智障碍的孩子,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弯湾托管中心的孩子们在洗车行工作。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徐琴开启助残事业,是因为儿子弘毅。

三十多年前,徐琴十八个月大的儿子意外摔成重伤。几番抢救,弘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最终成了一个多重障碍的患儿。

给儿子看病,除了高额的费用,还要耗费家长大量的精力。徐琴辞去收入稳定的工作,转而寻找时间更为灵活、能方便照顾孩子的工作。

她摆过地摊,卖过棒冰,干过工地,脏活累活劳心活都干过。时光在工作场所与医院之间的奔波中流逝,一晃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

待到儿子病情稳定、能够重新行走后,徐琴把他送到杭州杨绫子特殊教育学校。她想让孩子在学校里多待几年,因为除了学校和家,弘毅无处可去了。

二十岁时,弘毅毕业,回到家里,他整天坐在窗前,郁郁寡欢。“弘毅,你在想什么呢?”徐琴小心翼翼地问。“同学。”“还有呢?”“老师。”徐琴好像明白了什么。

不能让孩子总待在家里,徐琴想。2009年,她租了一间小教室,把儿子的六个同班同学重新召集到一起,只有七名学生的弯湾托管中心开学了。

徐琴请来已经退休的特教老师来教学,老师不够,她就自己顶上,跟着老师做教具,写教案。

徐琴和弯湾托管中心的孩子们在一起。图片来源:上城区委统战部

后来,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徐琴把托管中心搬进了小区。越来越多心智障碍的孩子来到这里学习,到今年,已经有50人。这么多学生,开销不菲,徐琴却坚持分文不收。

一开始,孩子们在“弯湾”主要学习生活技能,像买菜、做饭、打扫、过马路、坐公交、乘地铁等。“一些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要重复很多遍才能掌握。”徐琴说。

可后来,徐琴发现,对于一些已经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孩子来说,“社会能接纳这些特殊孩子的空间很有限。”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弯湾”陆续发展出了小书屋、小超市和洗车行三个集体就业实训点,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孩子,可以在这些地方从事简单的工作。

弯湾小超市 图片来源:上城区委统战部

在“弯湾”工作,是孩子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每个月,徐琴会把营业收入拿出来给他们发放工资,“每到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觉得得到了肯定。”

从一个孩子的妈妈变成50个孩子的妈妈,徐琴用女性的温柔与力量,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我们很幸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幸福。”徐琴说。

(综合人民日报、杭州日报、杭州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