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杜立芝:把根扎在泥土里的“田秀才”

  • 故事人物
    • 杜立芝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聊城市
    • 高唐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2-10

多年来,她扎根农村一线,为老百姓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普及农业知识、带领农民致富……她,是离不开土地的杜立芝!

对杜立芝而言,一旦步入乡间,就总有转不完的农田。她不厌其烦地为农民讲解,渴了就抱着水壶润润嗓,累了就坐在地头歇歇脚。

作为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农业农村局杜立芝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土地是她最熟悉的地方。“由于经常奔波在农村一线,平时也不注意穿衣打扮,有人笑我‘土’,可我为这个‘土’字感到自豪,因为我就是要把根扎在泥土里,当好乡村振兴‘追梦人’,用我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把‘泥土变成黄金’。”杜立芝说。

工作中的杜立芝。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跳出“农门”入校门,走出校门回“农门”

1964年4月,杜立芝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农民的孩子,她什么农活都会干。小时候,家里种着十多亩地,放学、放假了,她就帮着父母锄地、割麦子。她深知农民的不易,“如果能丰收,累点没什么,最难受的就是不丰收。”

有一次,家里的两亩棉花被人喷了矮壮素,连着十多天不见长,后来颗粒无收。当时,这种经济作物是一家人全部收入来源,父母为此好几天吃不下饭。杜立芝第一次感受到农作物病害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高中毕业后,她考上聊城农校,想把这些病害搞清楚。

毕业后,杜立芝被分配到高唐县姜店乡农技站。比起很多同学被分到的农校或农科院,这里条件艰苦,单位的卧室没有暖气、风扇、空调,冬天需要烧蜂窝煤取暖。生活上的艰苦不算什么,但当地农民的不信任让她很是失落。

杜立芝决心克服困难,专心研究农业技术。她的第一块试验田就是自家的两亩棉花地。那一年,正遇上棉铃虫害大暴发,她用灯光和杨树枝诱捕成虫、适时捉虫、见卵喷药,并针对虫卵摘心打杈。那年,家里的棉花不仅没有减产,还增产了。这一次,父母笑了起来。

400多万字笔记,造就“问不倒”的“田秀才”

1988年,杜立芝被调到高唐县农业局植保站。当时,全县农业的重点是粮棉生产,杜立芝自然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粮棉种植上。1992年,有个大棚户拿着黄瓜秧子,骑自行车赶了几十里路,向杜立芝咨询黄瓜叶变黄的原因。杜立芝不敢看他的眼睛,“当时高唐的大棚蔬菜种植刚刚开始,我在学校也没学过蔬菜栽培技术,所以解答不了他的问题,那种无奈让我特别难受。”

大棚户的失望在杜立芝心里扎下了一根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知道,农民真是把他们的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重要。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的不只是治病的活儿,还是救命的活儿。”杜立芝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帮助农民。从那以后,她白天下村进大棚,实地观察记录,晚上看各类报刊书籍,用尽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她横下一条心,决不能再向老百姓说一句“我不知道”。大棚种植、种肥同播、间作套种……农民需要什么,杜立芝就钻研什么。她跑遍了全县600多个村庄,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写下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技术笔记,从“说不出”变成了“问不倒”。

杜立芝的部分工作笔记。图片来源:齐鲁网

为了更好地把科技的种子“播下去”,2012年起,杜立芝团队开设了热线电话,24小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一年下来,她光电话就接了7000多个,有些老百姓就想多和她说几句话,自己种菜心里才有底。无论群众的电话打得多早、多晚,杜立芝总是耐心解答,她知道,那些繁琐的农事,关系着农民的饭碗和钱包。

在女儿眼里,她像是灯塔,也像一棵树

在农民眼里,杜立芝是“家人”,随叫随到。但在家人眼里,她却是“贵客”,整日早出晚归。

每次提到女儿,杜立芝总是很愧疚,“这一辈子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了,不算个合格的母亲。”女儿朱淑慧两岁的时候,杜立芝工作忙、顾不上,就把女儿送进了幼儿园,她成了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高考后,女儿填报志愿,“我们忙着工作,也没给孩子参谋,听她自己的,结果报的一个很想去的学校没录取,她哭了一天。”女儿人生的关键时刻,自己总是缺席,这是让杜立芝最难以释怀的。

但朱淑慧从来没有记恨过母亲,“她可能觉得那一瞬间她不在很遗憾,但她没有意识到,她一直在对我造成更正向的影响。”

小时候,朱淑慧胸前总挂着家里的钥匙。父母忙工作,她总是自己在家看书,读书之余,她也要接很多电话:“杜站长在家吗?”“不在,她去上班了,你打她手机吧。”朱淑慧记得,听筒里,每个人都是满怀希望的语气,就像去医院求医的病人,“后来我在工作的时候,也希望自己像母亲一样,是能给别人解决问题的人。”

在女儿眼里,杜立芝像是灯塔,也像一棵树,“当她往上生长、枝繁叶茂的时候,周围的人也向着她的方向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种植不断发生结构性改变,在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中,找杜立芝“问诊”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即使杜立芝忙得团团转,也顾不上全县600多个村的农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高唐县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百人技术团队,再到今天覆盖全县所有村庄的千余名“田秀才”,“一百千”农技服务工程成为高唐县委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载体。

杜立芝在日记里写道:“要对百姓常怀愧疚之心,只要心中充满干事的热情,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会让路。”从普通农业技术员到蔬菜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再到农业局副局长、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职位虽然变了,但杜立芝对乡亲们的感情,对庄稼的感情,对土地的感情始终不变,她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

杜立芝和农民交流。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如今,杜立芝的精神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越来越多“杜立芝”式的年轻人扎根基层,他们知农、爱农、惠农,用实干谱写人生芳华,引领群众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追梦路上。

(综合中国妇女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新京报、齐鲁网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