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和倩如:怒江畔盛开的一朵木棉花

  • 故事人物
    • 和倩如
  • 故事地点
    • 中国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泸水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2-16

解决桩桩件件烦心事、发展脱贫致富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群众……她在基层传递温暖和力量,似一朵美丽的木棉花,将青春开在了祖国需要的地方。

云南怒江地区曾经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险恶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脱贫攻坚难度远远高于其他地方。

七年前,告别象牙塔,和倩如返乡投身这片山谷,成为奋斗在边疆深度贫困地区基层一线的一名“扶贫战士”。解决桩桩件件烦心事、发展脱贫致富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群众……她在基层传递温暖和力量,似一朵美丽的木棉花,将青春开在了祖国需要的地方。

和倩如。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用心用情 进村入户“办小事”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和倩如原本可以留在昆明工作,但她却毅然选择回到怒江,成为云南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浪坝寨村地处山区,盘山路狭窄泥泞,急弯接近锐角,一侧就是悬崖。“第一次进村,那叫一个狼狈!”和倩如至今难忘,那一天,她开车一点点地往前“蹭”,从镇政府到村委会仅十来公里,却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她从走村入户着手,开始熟悉工作。基层工作的难,超乎想象。特困户、残疾户、辍学户、孤寡老人,困难群体的需求千差万别。讲解政策、动员务工,有时还会遭受冷眼甚至被误解。从象牙塔到最真实的基层,反差感扑面而来。

“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重要的不是华丽的话语,而是为民解忧的情怀和能力。”夜深人静,和倩如静静回想来此的初衷,“要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困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她决定从办好村民的贴心小事入手,融入村子。

为了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她学习浪坝寨村方言,了解民俗村况,漫步田埂问诉求,走门串户吃百家饭。村民的房屋不少修建在山坡上,走访只能靠步行。最远的一次,她徒步九小时、翻了三座山头。磨破脚、划伤腿、摔跟头更是家常便饭。

和倩如(左)入户走访村民家中采集信息。图片来源:云南网

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大小事都要跑到镇上办,半天一个来回。和倩如主动请缨帮村民代办,村委会变成了“万能服务站”。“小和,这个申请怎么写”“小和,帮我复印下身份证”……凭着踏踏实实的付出,她成为了大家都愿意信任和亲近的“小和”。

溜索直播 搭建村民“致富桥”

浪坝寨村地处山区,缺乏成规模的产业带动,农户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年人均纯收入大都在两千元左右。怎样帮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和倩如绞尽脑汁。

羊肚菌、核桃、樱桃……浪坝寨村有诸多招牌山货。和倩如常看到村民把山货背到山下的集市卖,运气好时早早收摊,运气不好无人问津、倒贴路费。怎么能让山货走出大山?

营销方式必须创新。“城里人都在网上买东西。”和倩如瞅准苗头、另辟蹊径,尝试用互联网将土特产卖出大山。彼时直播刚兴起,她用工资买了设备,成了浪坝寨村第一位主播。

溜索,是怒江文化的代表之一。“溜索直播,肯定有关注度。不拼一把,怎么打开局面?”身着民族服装、背着山货背篓的她,站在了怒江边。“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怕自己掉下去,但怕也要硬着头皮向前冲!”举起直播设备,她咬紧牙关滑向了对岸……

和倩如在进行溜索直播。图片来源:怒江传媒

火了!一场场直播为浪坝寨村积累了越来越高的人气,不少人通过和倩如认识了怒江大山里的小村庄。网友们隔着屏幕下单,不仅让羊肚菌找到了销路,村里的包谷砂、红豆、蜂蜜等都和消费者“通了电”。

“采蘑菇的小红帽”“溜索村官”“直播达人”……在众多村民给的称呼里,和倩如最爱大家喊她“小浪花”。既是想当浪坝寨村的“村花”之意,也是想做一朵“浪花”,把高山深谷中的怒江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山货走出大山,漂洋出海,卖到全世界。

转战社区 帮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

2020年4月,脱贫攻坚战冲刺阶段,和倩如主动请缨,转战当地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练地街道锦绣社区任安置点第一书记,开展驻点帮扶。

锦绣社区是个傈僳族搬迁安置点。不少村民人搬下来了,心还在山上,时不时回亲戚家借住几天。和倩如不明白,安置点生活舒适、环境整洁,为何留不住人?一次,一位傈僳族老人不会坐电梯回不了家,找她求助,让和倩如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一些搬迁群众却是难点痛点。尤其是一些老人一辈子没进过城,不识字,连红绿灯都看不懂!”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和倩如和社区党员干部们探索“一户一方案”工作法,社区906户人家每家有“几筷几碗”,都做到心中有数。她开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儿童建“暖心公益课堂”,建立“志愿者库”……还化身生活引导员,手把手教居民乘电梯、用电器、疏通马桶、跳广场舞。为方便不识字的群众,她在每栋楼的数字旁贴上动物图案。“这栋是兔子楼,看到兔子就找到家了。”

转战社区,和倩如也给直播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为社区开通微信视频号,打造线上直播间,搭建线上感恩课堂、开展“社区大讲堂”直播课,讲党史、说家风、话政策,让搬迁群众拿着手机看直播就把知识点学到了。

在点点滴滴中,和倩如参与并见证着搬迁群众的变化。一天,一位小朋友送给和倩如一幅画《我的家》,画中有高高的楼房、宽宽的道路、玩耍的滑梯。她的眼眶湿润了,感慨涌上心头,“大家把锦绣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

和倩如在社区儿童之家与孩子们一起上兴趣课。图片来源:云南网

这位1991年出生的白族姑娘,在过去的七年基层岁月里,把扶贫当家事,把村民当家人。怒江畔,高山深谷间,这朵木棉花,尽展青春英姿。

(综合央视网、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云南网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