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马雪梅养山记:人与青山两不负

作者|焦仓
  • 故事人物
    • 马雪梅
  • 故事地点
    • 中国
    • 福建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2-02

岁至仲冬,天高云淡。站在山头远眺,山地葱茏,新绿漫向远方。然而,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的记忆里,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岁至仲冬,天高云淡。站在山头远眺,山地葱茏,新绿漫向远方。然而,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的记忆里,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马雪梅在山上的果园里施肥。图片来源:新华社

“连草都不长,别说树了”

1986年,马雪梅从山东远嫁到了长汀县。她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北方人特有的一股子利索劲儿。

“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那个时候,在这个汀江穿城而过的闽西古县,几乎每个人都有水土流失的相关记忆。只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外来媳妇,未来会成为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的能人。

1999年,为治理水土流失,当地政府给予长汀县政策支持,鼓励人们承包荒山,发展生态农业。和丈夫一起返乡的马雪梅看到了机会,她卖掉了在福州的餐馆,把全部积蓄都投了进去,打算种板栗和养鸡。

正当她撸起袖子,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时,丈夫却一盆冷水浇下来,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她承包这么多的山。村民们也都说马雪梅是个傻子,“连草都不长,别说树了”。甚至还有人说风凉话,“不知道等到我们拄拐棍时,能不能吃得上你的板栗呢!”

倔强的马雪梅还是硬着头皮承包了荒山,一个人搬到山上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启了她的垦荒计划。

“不是良田,我也要把它变成良田!”

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实施这个计划有多难。

在太阳的直晒下,山上的地表温度可高达70多摄氏度。没过多久,马雪梅养的800多只鸡就有很多被热死,补养的2000多只小鸡成活率也极低。一看情况不对,马雪梅立即卖掉了所有的鸡,同年又种下了192亩板栗苗。更让马雪梅备受打击的是,这些板栗苗种下去的第二年,就被雨水冲掉了很多。

她着急,却不甘。“不是良田,我也要把它变成良田!”就这样,马雪梅开始和这片地“较劲”。

专家一位位找,办法一个个试。后来,专家建议用土肥,但土肥贵,马雪梅囊中羞涩。于是,她开始养河田鸡、养猪。这不仅让她有了充足的土肥供应,还缓解了种树的经济压力。

马雪梅把粪肥挑上山。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山上的小房子里暗自思忖了很久,马雪梅想明白了,“要想护苗,就得先护土”,她决定给山造土。于是,每次下完雨,马雪梅都小心翼翼地用锄头把土刨开,这边土刚被冲走,那边她就立即补土。

“这片地会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来越甜”

种草、养山,一年年过去,慢慢地,土地有了变化。马雪梅发现,雨水逐渐往下渗透,土壤里层也变得松软湿润。

就这样,凭着一股冲劲,两三年时间里,她种下了350亩板栗、78亩桃和梨,还有200多亩的油茶。上山的第五年,她种的板栗也挂果了。当她把种出的板栗分给村民们时,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只有马雪梅知道,那段日子太苦了。

让她最难忘的是2001年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来催债的工人排成了队。等把钱付给工人后,连买年货的钱都没有了。最后还是妹妹给了300元钱,置办了些年货。

马雪梅 图片来源:新华社

23年斗转星移,荒山变成了绿山。“草长得越来越好,地越来越肥,树苗存活率也提高了。”马雪梅说。

如今,马雪梅承包着600多亩山场,板栗树枝繁叶茂,脐橙收获时满园清香。种树和养殖的年收益已经达到了百万元,还带动了10多户乡亲就业致富。

“荒山变绿,土地生金。未来,这片地会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来越甜。”马雪梅满怀希望地说。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