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殷玉珍:给七万亩滚滚黄沙穿上层层绿衣

作者|焦仓
  • 故事人物
    • 殷玉珍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内蒙古自治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1-25

三十七年来,他们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近200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在七万多亩荒凉的沙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殷玉珍说:“只要看到沙漠中出现绿色,就会有特别美好的心情。”

毛乌素沙地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三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或寸草不生的地方。昔日的毛乌素,黄沙漫天,茫茫大漠是鄂尔多斯南部毛乌素沙地农牧民生活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几十年来,通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毛乌素在中国版图上逐渐变绿,殷玉珍便是贡献者之一。

殷玉珍 图片来源:央视网

“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叫你沙漠把我欺负死”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约合250万亩)。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绿树成荫的陕西老家嫁到了毛乌素沙地深处的乌审旗井背塘,与忠厚老实的白万祥结成了夫妻。

当时,在井背塘曾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土细沙明色复黄,随时起风集成梁。远望千里无根草,只有马蹄三两行。”茫茫沙海,看不到任何希望。对于年轻爱美的新嫁娘殷玉珍来说,眼前的景象无疑是残酷的,“看到一望无际的明沙,我整个人都傻了——地种不成,羊放不了,可咋活?”

渐渐地,殷玉珍发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风沙随时威胁着她和丈夫的住所。她担心,或许哪天一阵狂风过后,这个简陋的家就不复存在了。为了保卫家园,殷玉珍强忍住泪水,在内心萌发了种树的念头,“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叫你沙漠把我欺负死”。

一场持久的人沙战斗就这样开始了。

“只要看到沙漠中出现绿色,就会有特别美好的心情”

1986年春天,夫妻二人开始植树治沙。消息传出去后,很多人嘲笑他们是傻子。

毛乌素沙地被称作“死亡之海”,在这样的地方植树治沙谈何容易?

没有钱买树苗,丈夫就到外面给人掏粪、盖房子、干农活。他们打工不要钱只要树苗,人家树上修理下来的树枝他们一背回家就赶紧栽到那片沙地上。

为了种树,殷玉珍一家的收入除了勉强填饱肚子之外全被投入到治沙上了。刚栽下的树苗被风沙吞噬了,再栽,再吞,再栽……

一次,她和丈夫在离家几十里地外挖树坑,突然来了沙尘暴,两人见状赶紧往回跑,但是摸了半天也没找到家,后来竟还是听着自家的狗叫声才摸回了家。

殷玉珍 图片来源:央视网

就这样,他们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等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地种树,当初用来插眼撒树籽的钢钎被磨掉了一尺多。

三十七年来,他们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近200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在七万多亩荒凉的沙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殷玉珍说:“只要看到沙漠中出现绿色,就会有特别美好的心情。”

多年来,在殷玉珍和丈夫的影响下,周边农牧民也跟着掀起造林的热潮,涌现出3000亩以上造林大户240户,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3%,植被覆盖度达80%,“绿色乌审”已成为当地的名片。

“我有责任帮助、带领群众一起发展”

如今,殷玉珍的家被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她家有500亩水浇地,种有100多亩玉米,100多亩糜子、谷子、黑豆、黄豆、绿豆等五谷杂粮,100多亩辣椒、白菜、土豆、水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100多亩桃、杏、葡萄、苹果树。

走在黄绿错综的田间地头,看着果实饱满的农作物,殷玉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殷玉珍家的“生态园”里种的庄稼产量高、品质好,远近闻名。这些农家肥催生的有机粮,走高端路线,大多销往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大城市,常常供不应求。特别是她家谷子磨出的小米,熬出的粥油光灿亮、甘甜醇香,在当地每斤都能卖50元。

殷玉珍 图片来源:半月谈

三十多年来,因为植树治沙,殷玉珍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100多项。2022年11月19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开幕,她又荣获“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作为党员和全国劳模,我有责任帮助、带领群众一起发展。”殷玉珍充满希望地说,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治好沙、管好沙、用好沙,发展更多的生态产业,以新的方式向沙漠要效益。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半月谈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