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薛丽娜:心怀梦想返乡创业 汗水铸就“大国农匠”

  • 故事人物
    • 薛丽娜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岱岳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1-24

“从上学时起,我就立志让农业有所改变,让农民换个活法,做新型职业农民。”怀揣着这样的梦想,薛丽娜返乡创业。她以诚待人,坚持只种粮食,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

在山东省泰安市西南部,由大汶河冲击形成的大片平原,土壤肥沃、耕作便利,因地处大汶河北岸,史称“汶阳田”。

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的四万余亩耕地,处在“汶阳田”的核心区,自古以粮食高产著称。如今,这片有着6000多年耕作文明史的土地,正在书写粮食高产的新篇章。这片土地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是一位“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泰安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

薛丽娜查看小麦灌浆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心中有梦:让农民换个活法

“回农村种地,你后悔吗?”这是十几年来,薛丽娜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而她每次总是坚定地回答:“不后悔!”

返乡种地的“种子”,其实早在年幼时就已深埋在薛丽娜心中。

“别看我是个女孩子,但从小生在地里、长在地里,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基因’。”薛丽娜说,父亲在基层农技站干了一辈子,她从小耳濡目染,早早对种粮的辛劳和重要有了认识。在大学读书时,她经常思考,如何改变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 “从上学时起,我就立志让农业有所改变,让农民换个活法,做新型职业农民。”薛丽娜说。

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在同学、乡邻、亲友们不解的目光中,薛丽娜与同班同学、也是后来的丈夫毅然返乡创办合作社,做起了“新农人”。

夫妻携手,闯出一片新“田”地

在简陋的办公室里,薛丽娜心里的算盘打得哗啦响:资金从哪里来?土地从哪里来?谁来种?市场怎么解决?

摆在薛丽娜面前的考卷,全是必答题。

当然,起步时最难的除了这些,还有百姓的观念。

——“什么社?”

——“加入合作社!每股200元、流转费每亩600元。”

——“听不懂,你们俩孩子还教我们怎么种地?”

“那时候乡亲们还不太接受土地流转,所以难以实现土地成方连片。”薛丽娜说。刚开始的几十亩地,都是他们进村入户一点点“磨”下来的。

为了节省雇人费用,他们与员工一起划锄、追肥、打药、收割……太阳晒黑了皮肤,手上磨起了血泡,一沾水疼得直咧嘴。“最高兴的事有两样,一是看到嫩芽破土,二是看到粮食丰收。”薛丽娜说,条件虽苦,但心里很甜。

薛丽娜在麦田里忙碌。图片来源:新华社

选购良种,购置农机,聘请技术人员,夫妻二人边干边学,很快见到成效:先后承接岱岳区“配方施肥试验”“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等项目,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160亩。

如今,合作社全流程自主经营土地已达1300余亩,其中最大的集中连片地块600余亩,同时为全镇四万多亩耕地提供订单种植、植保、收获、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十年奋斗,铸就“大国农匠”

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并且从未发生土地退还,薛丽娜有自己的“秘诀”,那就是“诚”。

薛丽娜明白,种粮的重要性不仅是多挣点儿钱,更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因此,合作社从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只种粮食,誓要带领周边农民走一条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

合作社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进精量播种机、无人飞行植保机、玉米收获机等机械设备,承担山东省农业生产“十统一”示范任务,以低于市场40%左右的价格,为本地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架起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既帮农民种好了粮食,又解放了劳动力,让更多农户安心外出务工。合作社发展十余年间,曾刷新小麦最高亩产全国纪录,共帮助周边农户增收节支3000余万元。

从农无悔,为了“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一愿望成为现实,薛丽娜用十余载的艰辛,成长为兴农富农领路人,成为一名“大国农匠”。

2022年,薛丽娜经过激烈角逐,脱颖而出,荣获“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植能手)一等奖。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近年来,乡村振兴大潮涌动,一系列切实的举措,让薛丽娜看到了更大的希望。“现在回头看,农村对我而言是更好的舞台,在这里我找到了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支点。”迎风漫步在沃野平畴,这位“新农人”笑得灿烂。

(综合新华社、农民日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泰安日报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