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侗家女儿龙守菊: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作者|焦仓
  • 故事人物
    • 龙守菊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安徽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1-21

从贵州嫁到徽州,从打工妹到黄山徽黔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龙守菊是个有故事的人。

立冬刚过,大山深处青是青、绿是绿,间或一树树红叶婆娑。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乌石村党总支委员、村委委员龙守菊早上7点半就赶到乌石村村委会,在办公室里开始忙活。

从贵州嫁到徽州,从打工妹到黄山徽黔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龙守菊是个有故事的人。

龙守菊(右)在村委会办公室和村民交谈。图片来源:黄山文明网

“一定要带着家人摆脱贫困”

23岁时,侗族姑娘龙守菊从贵州省锦屏县远嫁到黄山区乌石村。“刚结婚那会儿,家里很困难,公公失明,婆婆多病。我和丈夫一起到东莞打工挣钱。后来公公瘫痪在床需要照顾,2006年我和丈夫只好辞工回老家。”龙守菊回忆说。

回到老家,要谋生计,夫妻俩决定用打工的积蓄在乌石镇街上租门面做冷冻食品批发零售。可是老人瘫在床,孩子要抚养,开店缺资金,生活太难了。龙守菊咽下眼泪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带着家人摆脱贫困,走出困境。

2014年,龙守菊的家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丈夫起早贪黑看店送货做生意,又要伺候老人,有时忙到晚上九点以后才能吃上饭。龙守菊被公认为镇上能干的媳妇,她头脑活络,除了开店,又张罗起茶叶加工厂。2017年,龙守菊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那一天她笑了,眼眶却湿了。

在脱贫的路上,龙守菊一家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记得有一年工作人员到我家,问我想要什么帮助,我说只想要被子,旧的都行,因为公公瘫痪,大小便都在床上,被子不够换洗。结果没过几天,工作人员一次性送来了五床被子和500元钱,我真是特别感动,暖到了心底!”

机遇总是垂青敢于自我突破的人

“像我家这样被人瞧不起的贫困户,党都看得那么重,党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朴素的认知在这个侗族农家女心里生根发芽。2013年龙守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6年她光荣入党。

乌石镇有侗、回、苗、彝、布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群众近百人,大多为远嫁过来的媳妇。她们文化程度不高,缺少谋生技能,有的年轻媳妇生下小孩后就外出打工了。龙守菊经历过同样的煎熬,对其他少数民族姐妹的困难感同身受。

2018年1月,龙守菊成立了黄山区第一家少数民族种养专业合作社,取名“黄山徽黔种养专业合作社”。“‘徽’取自安徽,我是一名安徽媳妇,而‘黔’则是我老家贵州的简称。”龙守菊说道。

合作社成立后,龙守菊带领少数民族姐妹一起尝试线上销售,帮助她们把土鸡蛋、野茶、葛粉等土特产卖出去。

龙守菊(右二)在合作社与村民沟通工作。图片来源:黄山文明网

机遇总是垂青敢于自我突破的人。2018年3月,龙守菊报名参加“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大赛。在乌石镇,没有哪个农家妇女接触过项目计划书、PPT之类的字眼,龙守菊也不例外。“搏一把,还有希望;放弃了,就毫无希望。当时我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想着反正又不会失去什么,为什么不去试一下?”龙守菊勇敢地站在聚光灯下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最后在全国大赛中夺得第四名。

“希望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载誉归来,她把获得的四万元个人奖励和20万元无息贷款,全部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希望要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姐妹自立自强、共同致富。“如今,合作社已有25户村民加入,其中少数民族家庭占70%以上,年销售额达到百万元。同时,我们还与村里37户脱贫户签订购销协议,帮助他们销售农产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龙守菊说。

2018年8月,在乌石村两委换届选举时,龙守菊高票当选黄山区乌石镇乌石村党总支委员,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乡村振兴的事业。

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龙守菊受邀赴京参加盛会,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

今年10月,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龙守菊再次前往北京参加了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龙守菊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未来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结合乡村实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发展壮大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谈及未来,龙守菊说,“希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前进的路,也温暖身边的人。”

(综合经济日报、安徽日报、安徽妇联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