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周晴晴:采蘑菇的小姑娘,为村民撑起“致富伞”

  • 故事人物
    • 周晴晴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山东省
    • 济宁市
    • 金乡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0-20

从都市白领到创业青年,从食用菌门外汉到行业专家……周晴晴在食用菌领域下足功夫,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种植基地,周晴晴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碌着。调配好的营养包被整齐地码放到播种过羊肚菌的土壤上,几个月后,细密的浅白色菌丝将会冲出土壤,爬满整个营养包,待吸收营养后再返回土壤,来年的早春,一颗颗茁壮的羊肚菌便会孕育而出。

“这些菇就像童话里胆小的精灵一样,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像它们的妈妈。”周晴晴说这话时身上还带着泥土,青丝间冒出的白发让人很难想到她是一个“90后”。从都市白领到创业青年,从传媒人到“新菌农”,从食用菌门外汉到行业专家……周晴晴在食用菌领域下足功夫,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周晴晴。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放下传媒梦,回乡当“菌农”

“八年前的那时候人生走到了岔路口,抉择到底是该往哪里走很艰难。”如今,周晴晴仍然会时常想起那个命运转折的夜晚。那是2014年5月的一天晚上,在北京打拼的周晴晴接到了母亲的来电:“你爸爸希望你回老家……”

金乡县传统食用菌产业发达,周晴晴的父亲周不修是从业40多年的“蘑菇大王”。由于长期劳累,那段时间,周不修的强直性脊柱炎突然由轻症转为重症,导致卧床不起,而他最担心的是谁能把他的事业继续下去。女儿一直想当个媒体人,他并不想亲手击碎她的梦想。

周不修的妻子看着丈夫的样子心如刀绞,最终还是拨通了女儿的电话,“你爸爸不让我告诉你,他现在身体状况特别不好,要不然孩子你回来吧,家里很多事都需要你。”

挂下电话,周晴晴一夜未眠。她想起父亲曾对她说过的话:“你看咱家乡越来越好,咱农村也是个大舞台,农业这个行业还是很值得做的。”“父亲需要我,家乡的事业需要我,虽然有个传媒梦,但是把农业做好了之后,同样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书写我的人生。”周晴晴的信念愈发坚定。

那一晚,周晴晴下定了决心:回乡!

事业遇挫折,探索新出路

“在北京工作时,每天化着妆,踩着高跟鞋。回乡之后,每天在大棚里和泥土作伴。”对于回乡带来的强烈反差,周晴晴一开始并不习惯,但她明白,小小的食用菌承载的是父亲的梦想,如今这个梦延续到自己身上,她必须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然而,周晴晴刚接手父亲的金针菇合作社,就遇到了困难。2015年初,黄色金针菇市场急剧萎缩,种好的菇面临滞销处境。“常年和菌农们打交道,不能看着他们的收成毁在地里。”刚刚返乡的周晴晴和父亲商量后,决定把菌农的菇都买下来。“收到最后我们也没钱了,就欠着钱收。”

尽管周晴晴采用了腌制方法延长了保质期,但仍无法挽回颓势,不到一年就损失了六百多万元。父亲奋斗一辈子的产业刚到自己手里就有这么大的亏损,周晴晴很是自责。

“每个行业都有周期,老路不能再走了,得找到新办法。”周晴晴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在原有基地上种植珍稀食用菌。“珍稀食用菌市场价格比较高,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而且相对好卖,唯一需要我们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把它种好,形成量产,这样菌农们也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收益。”

通过调研,周晴晴精选出几个相对优质的品种展开种植研究。而最终,正是优中选优的羊肚菌,成为了继黄色金针菇“倒下”之后,周晴晴带领菌农们淘到的第一桶金。

村民在羊肚菌大棚内摆放营养包。图片来源:央广网

创新出成效,蘑菇插“翅膀”

敢于创新写在了周晴晴这代新农人的基因里。在周晴晴看来,创新,才是走出困境的密码。

人工驯化羊肚菌等罕见的菌株充满困难,第一次试验周晴晴便失败了,但她并没有失去信心。四川是羊肚菌的主要产地之一,周晴晴便收拾行囊去四川;云南地理位置优越,野生菌分布广,周晴晴就奔赴云南……

在不断奔走中,周晴晴探索出了暖棚、冷棚和林下栽培三种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并在实践中让技术愈加成熟。“暖棚可以控制棚内温度,缩短羊肚菌的生长周期,反季节出菇;冷棚是顺季出菇,但是可以通过控温给羊肚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林下技术则是利用森林系统所自有的特点进行仿野生栽培。”周晴晴谈道,“我平常在基地上就跟着大家伙一块干,三种新技术也成为了这些年收成的保障。”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晴晴的规模化试验取得丰产。收成好了,越来越多的金乡村民来到种植基地打工。随着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部分村民也撸起袖子,承包起了大棚,到了收获的季节,村民们纷纷说:“比打工还强!”

周晴晴(右二)和青年菌农一起展示羊肚菌。图片来源:《农村青年》

2019年,周晴晴创建了珍稀食用菌创业孵化平台,重点扶持农民、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贫困户。此外,她还搭建了菌菇养殖信息平台和产品管理数据库,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大数据”的翅膀。

目前,周晴晴的团队累计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辐射带动食用菌基地超万亩,助力一万余农民创业、就业,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三万元。

周晴晴在检查营养包。图片来源:央广网

点开周晴晴的微信朋友圈,和多数“90后”晒美食、晒美景不同,周晴晴每一条发布和转载的内容几乎都和食用菌有关。“种蘑菇”已经融入到周晴晴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事业的热爱让她从种蘑菇里看到和传媒梦一样光明的未来。

带动农民致富,运用科技兴农,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让农民口袋富裕起来,用青春谱写乡村振兴之歌。周晴晴的计划在一步步实现,她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综合央广网、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