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朱赟德:田间地头的“新农人”

  • 故事人物
    • 朱赟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0-15

从一名大学生到“职业农民”,再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在家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已经耕耘了十年。他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

从一名大学生到“职业农民”,再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在家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已经耕耘了十年。他说,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

图片来源: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

他就是朱赟德,今年32岁。除了管理着自家承包的3200多亩稻田,他还为周边农户的近4000亩地提供农业技术等服务。

将农业的路子走到底

朱赟德是土生土长的苏州相城人。2013年从扬州大学本科毕业归乡,受到父亲的影响,出于自身的兴趣,他选择了农业这条路子。

从2013年开始,返乡的朱赟德一头扎进了水稻种植领域。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农业公司总经理,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水稻种植实践知识的了解,在这个行当做久了以后才发现农业的涉及面真的是很广的,很多东西不是要求你精通,但是确实要去了解。”朱赟德说。

图片来源: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

朱赟德的办公室里,桌上、书柜里摆满了农业书籍,从最基础的天时天气,到各地的土壤特性,以及最新的病虫植保、肥料和机械介绍书籍,每本书的书角都被他翻出了毛边。“多学习,才能多成长!”朱赟德说。

为了突破难关,朱赟德每天“泡”在农田里,向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民请教。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实践场”,密密麻麻的水稻种植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2014年,朱赟德参加青年涉农产业创业比赛,获得第一笔推动资金,开始了“新农人”的探索。经过攻关,朱赟德所在公司的品牌大米全年总产量可达1000吨以上,成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畅销苏州、上海,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乡村要振兴,技术是关键

一路走来,朱赟德结识了不少“新农人”伙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水稻科学种植技术。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布局,是“新农人”群体的特点。

高质量的农业发展需要数字科技的加持。“要保证农田产量高、品质好,科学种田是大势所趋。”朱赟德发现,新技术对传统农民来说是短板,但却是“新农人”的优势。2018年,朱赟德与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合作,首次测试无人驾驶插秧机。2019年,朱赟德引入了价值16万元的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又陆续应用了无人机撒药、激光平田、综合流水线育秧等新技术。

图片来源: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

朱赟德介绍,如果按照作业20天,每人每天300元计算,一台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一个作业季至少可以节省6000元。“此外,无人驾驶插秧机还可以在人工驾驶和无人驾驶两种模式间切换。有人驾驶时,效率可以再提高20%左右,每天多插10亩地。”

乡村要振兴,技术是关键。这些年,从育秧到成米,从经营到销售,朱赟德全程介入,他用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段,研究开发新型肥料、开发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和能力。

和家乡共同进步

随着“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程加快,朱赟德“自己一个人干”的想法渐渐发生了变化,从安于一隅的农民企业家,到想要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干”“一起赚”。他说:“我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和家乡共同进步。”

图片来源:央视网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朱赟德和他的公司逐步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可以方便农户管理大面积的土地。这几年,朱赟德累计辅导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种植1000余次,他的足迹遍布相城区、高新区。他服务的农户水稻种植面积近4000亩,提高农户水稻产量的同时,每亩成本降低60元左右,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已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农业专家”。

朱赟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2022年1月,由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结果揭晓,朱赟德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十年,虽然黑了、瘦了,但朱赟德感到很满足。他用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与家乡的人民一起,共同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综合新华网、扬子晚报、央视网、今日相城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