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傅廷栋:为一件事他坚持了40多年

  • 故事人物
    • 傅廷栋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10-10

从三楚大地到大美新疆,油菜花遍地怒放、美景连连,有人劝傅廷栋歇歇,他总是笑着说:“我能够为农民做些事情,比什么都高兴!”

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有一片占地千余亩的油菜花田。每当春天来临,金黄色的花海中蜂飞蝶舞,令人沉醉。花海中,前来赏花拍照的游人经常会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褂”,头戴草帽,手拿笔记本,认真观察、记录每一株油菜生长情况的老人——他就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院士。

一个他一生难忘的日子

1938年,傅廷栋出生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当地一所农业中专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的一个农技站工作。

“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我收获很大。我发现,农民迫切需要各种新的农业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傅廷栋当时想,农技知识浩如烟海,只读到中专远远不够。1956年,傅廷栋考取了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之后他师从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的本地油菜品种是白菜型油菜,从海外引进的甘蓝型油菜虽然产油量高一倍,但生长周期长。”傅廷栋说,如果两种类型油菜杂交,有可能获得高产且早熟的品种。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到春天,在油菜试验田里,总能看到傅廷栋的身影。他为每一株油菜花套上隔离袋和标志牌。

1972年3月20日,这是一个让傅廷栋一生难忘的日子,在学校的一处资源圃里,带着草帽、挎着背包的他终于在一个“波里马”品种中找到了那株特别的油菜花。此时,34岁的傅廷栋已经在油菜地里转了十年。

“这不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油菜品种吗?”傅廷栋继续仔细搜寻,当天一共发现了19株这样的油菜。这一发现推动了杂交油菜领域的相关研究。傅廷栋说,截至目前,这一品种育成的杂交油菜超过200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

为一件事他坚持了40多年

除了着力提高油菜的产量,傅廷栋还在解决油菜“双低”育种问题上下功夫。“80年代以前,我国油菜品种多为高芥酸、高硫苷的‘双高’品种,所产菜籽油的品质较差,长期食用这种油对人体健康不利。”傅廷栋介绍,他们团队提出了“双低+杂交优势”的育种目标。

从1975年开始,傅廷栋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在祖国的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夏繁加代工作。每年5月武汉油菜收获后,就到青海、云南等地播种,九至十月初收获后再回武汉播种。“这样的奔波,为的是一年要做两年的事,为此,我坚持了40多年。”傅廷栋说。

在青海,夜晚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有时候傅廷栋因为照看油菜而忘记时间,来不及返回住处,只好跟工人们一起,在盖着塑料布的小棚子里将就睡一晚。

1992年,傅廷栋选育的我国第一个低芥酸杂交油菜品种“华杂2号”问世。此后,他的课题组育成优质“华杂”系列双低杂交品种10余个,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与团队一起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傅廷栋不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中国大地,潜心油菜研究,还把油菜花田当成了传道授业的主战场,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坚持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培育团队,与学生和同事一道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40年来,傅廷栋几乎每年都要在西北农村夏繁基地工作一段时间,与学生、技术人员同吃同住,一起走村串户、开展扶贫工作。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学风严谨,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扶贫团队。

在湖北省荆门市,傅廷栋团队推广的高油酸油菜品种,收购价每公斤比普通油菜高1-2元,农民积极性高,面积迅速扩大。在西北、东北地区,傅廷栋团队推广的秋闲种饲料油菜,不但缓解了当地秋冬青饲料不足的难题,而且增加了绿色覆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都有重要意义。

学生文静在傅廷栋团队已经20年了,现在她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的老师,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傅廷栋时,她总忘不了周末在学校油菜田里那个边走边记的背影。

“几十年一直都是这样。前几天,我们油菜快收之前,每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老师坚持每天下地,到了地里以后,他都不用看本子上的系谱,就知道这个材料是什么。”文静说。

从三楚大地到大美新疆,油菜花遍地怒放、美景连连,有人劝傅廷栋歇歇,他总是笑着说:“我能够为农民做些事情,比什么都高兴!”如今,他仍然带领他的团队奔波于大江南北、青山绿水之间,继续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之声、农民日报、中国科学报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