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宫希希:90后女孩有个生态农业梦

作者|韦薇
  • 故事人物
    • 宫希希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9-26

安徽姑娘宫希希在河北承德写下了她的答案--扎根农村,种植生态水稻,做一名新农人,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8岁的年纪应该如何挥洒自己的青春、实现梦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安徽姑娘宫希希在河北承德写下了她的答案--扎根农村,种植生态水稻,做一名新农人,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宫希希 来源:新华社

1994年出生的宫希希,童年时在农村生活,对乡村田野有着特殊的感情。2012年,宫希希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在土地上耕耘梦想。

2022年,这名28岁的安徽姑娘已成长为承德一家生态农场的副场长,最多时管理着174亩生态水稻田和百余名工人,她下定决心带领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耕耘的人们一起脱贫致富。

生活的底色

宫希希从小与土地结缘。小时候的她与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空旷的土地、肆意的奔跑、收获的田野……这一切带给她的快乐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虽然后来随父母到县城生活,她也总是往返于城乡之间。相较于县城,她更喜欢村民的淳朴、乡村的野趣。

宫希希心里一直都有一个乡土中国梦,随着年岁渐长,梦想的根扎得越来越牢。在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工作这两项重要决定上,她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一开始,父母及外人都有些不解,女孩子不应该都喜欢轻松、稳定的工作吗?认为她太理想化了,况且女孩子做农业“太辛苦”“容易晒黑”“也不好找对象”。可是,只有宫希希对未来无比清晰,通过不断地学习,她对从事农业的想法更加坚定。

“在自然环境下工作,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能感受到生命和土地的连接。”在宫希希眼里,这比所谓的物质和体面更为重要。

与“自然农耕”亲密接触

大学毕业后,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劝阻,宫希希选择并选择在湖北黄梅的大山深处开展自己的事业,推崇自然农耕。所谓自然农耕,就是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依靠自然生态制衡病虫害,使用可自留种的种子,回归传统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

宫希希在视频网站上开设了账号,利用自己所学向年轻人科普农业知识。在镜头前,她双手各拿着稻子和稗子,讲述稗子“狡猾”的生存策略,“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来到黄梅的第一年,突然出现的野猪让育秧计划大乱。宫希希和同事轮流守夜,要防野猪,还要防蛇虫。25岁的夏天,便是在一夜夜的紧张守候中度过。

2020年,黄梅基地遭遇山洪。洪水冲下来把农田淹没,靠近河边的部分农田被沙子覆盖,有的田块整个都被冲走。洪水过后,宫希希和同事们重新垒起被冲垮的田埂,清理积沙严重的水渠。这次洪水,让宫希希真正明白,农业靠天吃饭,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在宫希希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被洪水冲刷过的田地得到修复,万物在其间自然生长。

春天,旋耕机在田中忙碌,后面跟着一群白鹭,它们巴望着松软的土地,等着刚被翻出来的蚯蚓、黄鳝、泥鳅,以便大快朵颐。夏天,蚜虫在田埂上,旁边就是天敌瓢虫和草蛉的卵,这是农田里常见的小型生态链。秋天,稻穗换了金黄色的衣装,其中的一部分会成为自留种,保存着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基因,在仓库里捱过寒冬,等待来年再进入这片土地。

“生态农业是在保留一个火种。”宫希希说,“保留干净的土地,干净的粮食,干净的种子。”

宫希希在田间巡视 来源:新华社

如今,宫希希带着她的“火种”来到了河北承德,带着她对农业的热情和思考来到了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这里水稻种植面积达上千亩,很快就成了她全新的“战场”。她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稻田间,迎面而来的清新空气,两侧铆劲生长的稻苗,都让她觉得无限满足督导雇工拔草,巡田,记录田间生态……生活简单而又快乐。就像之前很多人不理解她选择的专业一样,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她扎根农村的生活,但宫希希对待别人的不理解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蓝天、白云、晚霞、星空,土地、稻田,我的快乐他们也体会不到。”

宫希希在田间清点出工人数 来源:新华社

在宫希希看来,新农人之所以“新”,是因为胸怀新的农业理念。一方面,他们追求生态环保,期望万物和谐共生,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尊重农民,把“种地”看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生态农业理念能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生态农业当中。”谈及未来,宫希希眼睛里闪着光亮,“希望有一天,我能在生态农业领域打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极目新闻、和合承德网)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