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6日清晨,像无数个寻常下乡的日子一样,张小娟吃完早饭和丈夫告别,下乡入村进行脱贫验收。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10月7日,在完成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张小娟所乘车在返程途中不慎坠入白龙江。年仅34岁的张小娟因公殉职,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6日清晨,像无数个寻常下乡的日子一样,张小娟吃完早饭和丈夫告别,下乡入村进行脱贫验收。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10月7日,在完成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张小娟所乘车在返程途中不慎坠入白龙江。年仅34岁的张小娟因公殉职,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张小娟 图片来源:青春舟曲
回乡扶贫 芳华无悔
张小娟出生在甘肃省舟曲县一个普通藏族农家。2003年,她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
“当时,舟曲一中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父亲在几千双眼睛的注视下登上奖台,领回了县里奖励妹妹的2000元奖金。”张小娟的姐姐张小慧回忆说,妹妹考上大学时受到了母校的表彰,在她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的那天,淳朴可亲的乡亲们在妹妹的行李中装满了梨、核桃、蜂蜜等家乡特产,有的还直接塞给她红包。
“别人对我们的好,要记住。”父亲对张小娟说。在父亲心里,恩情必须要回报,他在孩子们心中早早地种下了一颗知恩图报的种子。
“这些,等我以后有本事了,都会回报的……”尚且年少的张小娟回应道。
中央民族大学校友会为张小娟颁发的“杰出校友”荣誉证书 来源:新甘肃
2007年,张小娟大学毕业,在学校和老师的推荐下顺利留京工作。一年后,她升任一家集团公司的人事经理,并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
转折发生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那时,身在北京的张小娟,每天看灾情报道,打电话回家询问情况。“舟曲受灾严重吗?如果我现在回来,能做些什么?”张小娟问姐姐。
张小慧觉得妹妹能顺利留京并有一份好工作非常不易,就回答说:“如果你回来,就是一名乡镇干部,每天踩着泥巴跑,要面对很多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儿……”
尽管如此,有主见的张小娟还是选择辞职,回到灾后的家乡。这个选择有多特殊?舟曲一中建校65年以来,所培养的文科状元大多在北京、上海、兰州等城市就业,回到舟曲本地工作的仅有两人。张小娟是其中之一,她带着执着的梦想,坚定地回到家乡,为了报答父老乡亲,她在艰辛的扶贫路上挥洒青春和热血。
兢兢业业 从一点一滴做起
凭借着过硬的工作能力,2016年张小娟被任命为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立节镇、县政府办、曲瓦乡、县扶贫办……这条蜿蜒崎岖的扶贫路,张小娟一走就是11年。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县的1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她成了全县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各乡镇各部门24小时在线的业务联络人。“立节,尚云德,未脱,兜底,二类低保;闫三德,2人,母亲77岁,户主45岁,文盲,2018年收入达标可脱贫……”在她厚厚的工作笔记上,记录着每一个未脱贫乡民的资料。
张小娟的老家在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担任曲瓦乡副乡长期间,哪怕乡上的工作再忙、事情再多,张小娟都要去村里谋划产业发展、帮助危房改造。在漫天尘土中,每天和钢筋水泥、砖头土块打交道,北京回来的“高材生”很快就变成了村里的“土干部”。
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留下了张小娟奔走忙碌的身影,她是群众心中的“乖女儿”,也是孩子心中的“小娟姨”。
在乡镇检查扶贫工作中的张小娟 图片来源:新甘肃
2012年恰逢村里实行封山育林,而村民祖祖辈辈养殖的土山羊只能散养,一旦圈养病死率极高,必须尽快淘汰。面对激烈的矛盾,张小娟以身作则,从自家行动起来。
淘汰了过去的产业,新的产业如何发展,是张小娟一直放心不下的大事。她曾在一篇题为《寂寞城马》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年轻一代'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他们去外面打工,村子便空荡、寂寞……城马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前途,高山上有蕨菜,花椒树在这里长得不错,城马不缺水,适宜各类果树生长,尤其是核桃……”。
谈起张小娟和现在曲瓦乡的发展变化,村干部由衷感慨道:“2013年,曲瓦乡城马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81人,十年前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产业发展几乎为零。十年后我们的产业是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有科技大棚、有林下经济、有民宿、有农家乐、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左右。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小娟同志最愿意看到的。”
用心用情 服务群众
翻阅张小娟留下的工作笔记,找不到一句豪言壮语,只有一件件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详细记录;回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工作相关内容和下乡路上的随手留影;整理她的遗物,衣柜里大多是穿旧的冲锋衣和运动鞋;查看她的工作日志,满满记录着一个个名字和他们的衣食冷暖……
凭着“认真”二字,张小娟饱含深情扎根基层、尽责担当奉献青春。这些年,她大多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一线岗位工作,她曾在凌晨3点带队上山禁毒,徒步走过12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怀孕7个月,她还在安置受灾群众,走到两腿浮肿还在进村入户;刚30岁出头,她已经需要靠染发遮去早生的白发;为了对各乡镇及部门的扶贫工作有效指导,她每天工作再忙都要坚持学习政策和梳理业务,被舟曲的干部群众称为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
“夜以继日地学习政策、领会思想,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敬意,要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热爱,对脱贫攻坚事业矢志不渝。”在一篇文章中,张小娟道出了扶贫一线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铮铮誓言。
正是凭着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张小娟与群众朝夕相处,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
村民们送别张小娟 来源:新甘肃
在她出殡的那天,舟曲县群众自发在路上打起横幅“送小娟一程”,深情缅怀这位为家乡脱贫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舟曲好女儿”。
带着未完成的心愿,那个永远面带微笑、浑身充满力量行走在扶贫路上的张小娟离开了。她带不走的,是一段段关于青春的故事,是一首首关于奉献的赞歌,是一种薪火相继、代代相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