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体育老师当校长,他带山里孩子“摔”出一片天地

  • 故事人物
    • 朱志辉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9-07

初到学校时,他被人误认为是推销员;在训练时,兼职厨子的他被学生吐槽菜做得难吃……他是体育老师,也是“摔跤校长”,他让不少孩子因摔跤翻越大山,一览更为广阔的天地。

20多年前,当朱志辉提出在山村学校推广摔跤项目时,家长们质疑声很多,就连一些老师也不理解。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一所曾经不知名的山村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摔跤特色学校,还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等70多项荣誉,不仅培育了上百名优秀摔跤体育人才,更给孩子们带来身心健康和广阔梦想。

朱志辉(中)给学生示范摔跤动作要领。图片来源:新华社

“推销员”当体育老师

他在山村播下“摔跤”种子

1996年,18岁的朱志辉从萍乡市体校毕业,一米五几的身高让他的专业运动员之梦止步于此——因为身体条件所限,他没有被上一级体校选中。摆在朱志辉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去政府,二是去学校。

体校六年的训练,让朱志辉愈发想要在赛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上领奖台,国旗在面前冉冉升起。

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这个职业让他有机会把梦延续。他,想成为下一代的引路人。

1996年夏天,留着一头披肩长发,扛着教具,朱志辉来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新泉小学,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兼县体校教练。报到那天,他特意穿了白色衬衫、棕色西裤,学校的人误以为他是推销员,还闹了笑话。

由于在体校时的专业是举重,临近毕业才选修了摔跤,朱志辉一开始“推销”的是举重运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更喜欢具有对抗性的摔跤,于是把重心调整到摔跤上。

在乡村学校推广摔跤不是件容易的事。“农村娃娃首先要把书读好”“学了摔跤,孩子会不会爱打架”“有练摔跤的劲,不如多帮家里干点农活”……朱志辉说,在农村,体育被当作一门“副课”,大家相信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而对摔跤却很陌生。

一切从零开始。选苗子、定方案、抓教学、带训练,他每天忙得像一只不停转动的陀螺。

发现好苗子,他一一上门做工作,有的要走几十里山路;没有场地,他软磨硬泡让学校搭建了一间60平方米木瓦结构的简陋训练室;缺少训练器材,他把汽车内胎剪成长条供孩子们进行肌肉拉伸训练,带他们去学校附近的小溪投掷石块,锻炼手臂力量……

朱志辉(右)带领学生们进行“轮胎赛跑游戏”。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令朱志辉难忘的,是暑假第一次带队集训,朱志辉和来自七个乡镇学校的19名孩子一人一张凉席、一床被子,铺在教室的地上,一睡就是两个月。他早上先去买菜,训练结束后带着几名稍大一点的队员一起洗菜、做饭。

朱志辉那时不到20岁,在此之前从没做过饭,他的厨艺遭到了队员们的吐槽:“老师炒的菜可真难吃。”

艰苦的训练条件没有成为阻碍,1997年,在市运动会中,这些孩子获得了6金12银的成绩,囊括了一半摔跤奖牌,朱志辉在山村播下的“摔跤”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体育老师当校长

山村学校挂上“国字号”招牌

2006年,由于教育成绩出色,朱志辉被选拔为麻田中心学校校长。

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区麻田办事处,一度是萍乡市最偏远的地方,山路崎岖,群山环绕,山脚下的麻田中心学校当时的条件比新泉小学还差。“就像个农场,到处是泥巴,甚至还有村民在校园里种菜。”但朱志辉又很想试试看,体育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与当老师时不同,作为一校之长,他更多思考、探索的是如何用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山区学校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学校,帮助孩子成长成才是我面临的最大难题。”朱志辉说,练习摔跤的他知道,摔跤不仅能锤炼身体,更能塑造品德和性格,加之此前在学校推广摔跤的探索,他决定以体教融合尤其是摔跤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在麻田中心学校,摔跤是校本课程,每个学生每周都能上一次80分钟的体育连堂课,也是摔跤专项训练课。朱志辉还自编了摔跤操和摔跤舞,确保学生都能参与到摔跤运动中,毕业时,每个孩子至少都能来几个摔跤动作。

面对家长关于孩子学业的担忧,学校摔跤队立下了规矩:如果期中、期末连续两次考试文化课成绩在及格线以下,就不能继续参训,也不允许代表学校或摔跤队外出参赛。

朱志辉想要传达的信号是,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要有文化成绩作为支撑,不爱学习的人,永远成不了高水平运动员。

在学校内的摔跤训练馆,朱志辉(右二)向学生示范摔跤要领。图片来源:新华社

家长们担心的问题没有出现,学校摔跤队越办越好,还“杀”进了全市、全省运动会,先后获得近400枚奖牌,培养出上百名摔跤运动员,其中50多人被省、市体校选为苗子,有的还被选入了国家队。越来越多学生对摔跤感兴趣,越来越多家长支持孩子学摔跤,一年一次的摔跤艺术节应运而生,孩子们“写摔跤”“画摔跤”“跳摔跤舞”……在竞技场内外,体验摔跤带来快乐与成就感。

如今的麻田中心学校,已经有装备标准的体能室、摔跤馆,学校还挂起了三个“国字号”招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朱志辉说,“体育治校”是他的最终目的,希望通过比赛和训练,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有健康昂扬的姿态。

朱志辉(右一)在操场上指导学生练习“摔跤操”。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1997年开始,20多年来,每逢暑假朱志辉几乎都没有休息过,选材、训练、上课,数十年如一日不曾间断。

在朱志辉看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有了良好的体魄,孩子们才能走得更远。凭借体育带来的信念和精神,不少孩子因摔跤翻越大山,一览更为广阔的天地。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三农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