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周红英:行走在田间的女博士

  • 故事人物
    • 周红英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7-25

周红英出生于湖南益阳洞庭湖边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七岁时便跟着父母下田劳作,年幼的她常和隔壁田地的小朋友比赛种田,从小便在心中埋下热爱农业的种子。

盛夏的风拂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严店乡综合试验基地的200亩水稻试验田,水稻叶尖随风微微摆动。稻田里,一名女子穿着胶鞋、戴着草帽、拿着本子,时而弯腰,时而低头,时而蹲下,和年轻同事一起,正在为水稻叶龄做识别和记录。

这名女子叫周红英,2006年硕士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从事水稻育种行业,今年是她入行的第16个年头。工作后又取得博士学位,同事们都习惯叫她“周博士”。

儿时经历让她和农业结缘

周红英出生于湖南益阳洞庭湖边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七岁时便跟着父母下田劳作,年幼的她常和隔壁田地的小朋友比赛种田,从小便在心中埋下热爱农业的种子。

1999年,周红英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许是从小与土地打交道的缘故,她选择了农学专业,从毕业到现在一干就是16年。

大二那年,袁隆平院士去周红英的学校开讲座,那是她第一次在现场听到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我记得当时袁老说他想让更多的人吃上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周红英回忆道,袁老皮肤黝黑、人也很瘦,外表朴实,穿着朴实,话语朴实,但每一句话都让她感动和心潮澎湃。

“袁老是我们的榜样,他生前常提起‘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这也是我们育种工作的奋斗目标。”大四那年,周红英跟着实习老师在田间劳动,或是前往实验室做实验。她愈发觉得农业很有意思,便坚定了从事育种行业的信心。周红英的本硕博专业都是作物遗传育种。

水稻育种是田间学问

2006年,周红英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合肥就业。“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丰乐种业)当时在全国就很有名,而且是集育繁推于一体的农业企业,非常适合我的专业发展。”在丰乐种业,她和团队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

从学校实验室走向乡间试验田,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进机械化设备等因素,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按之前育种模式培育的水稻容易倒伏。为此,团队走出去进行大量市场调研,反复请教各地专家,学习和获取更多育种资源。培育农民种着省心、市场好销、市民爱吃的优质水稻种子,一直是团队孜孜追求的目标。

2018年,团队花10年培育的一个水稻品种进入示范推广环节,大家都寄予厚望。然而,夏季高温来袭,品种结实率很低,这给了团队当头一棒。“还是经验不足,我们推倒重来,在培育的过程中导入耐热基因,可花了一番苦功夫。”周红英回忆道。

“水稻育种是田间学问,脚上踩泥,心里才有数。”周红英说,她带领的团队共有11人,有70后到90后各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90后目前已经成为团队的后备主力军。“下得了田吃得了苦,对育种事业一定是情有独钟,我们团队的年轻人,他们都是一群对水稻育种事情充满了感情和期待的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35个,鉴定不育系9个,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科技项目5个。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周红英亲身经历了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小时候用牛耕田,到使用小型机械种植,再到大型机械规模化种植。“我见证的变化,让我对我的行业充满了信心”。周红英说。

如今,周红英的父母待在湖南老家,家中仍种有十多亩的水稻田。每次有水稻新品种上市,她总会第一时间推荐给父母。“我家田里的收成总是很好,邻居经常会找我父母要种子。”这也成了周红英最骄傲的事。


(综合新华网、中青网、人民网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