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5岁辍学的农家少年,凭借热爱与坚持,成为古乐器制作大师,一把琴能卖出18万元的高价,还因一首琴曲收获了爱情。
盛夏时节,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周边,一排排泡桐树林繁叶茂,宛如一片绿色海洋。
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了治理内涝、风沙和盐碱,带领当地群众种植了大量泡桐。一个甲子过去,黄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千倾澄碧。
兰考泡桐木质疏松适度、不易变形,板材透音性能好、共鸣度高,适于制作琴瑟、琵琶等民族乐器,而制琴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昔日防风固沙的泡桐树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徐亚冲是一名90后制琴师,自小在徐场村长大。他15岁辍学,凭借热爱与坚持,成为古乐器制作大师,将一把琴卖出18万元的高价,还因一首琴曲收获了爱情。如今,他和妻子在直播平台教授古琴文化,希望更多人感受到千古之音的魅力。
徐亚冲在打磨古琴。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辍学少年因一首琴曲改变人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随着一幅水墨长卷《千里江山图》缓缓展开,一首悠然、空灵的古琴奏曲《太古遗音》在鸟巢体育馆上空回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中也包括15岁辍学在家的徐亚冲。
“这不就是村子里制作的琴吗,怎么有这么独特迷人的音色?”这偶然听到的琴曲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徐亚冲混沌的日常,也从此改写了他的生活轨迹。
徐亚冲所在的徐场村被称为“中国乐器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古琴。可让徐亚冲失望的是,全村竟没有一个人会弹奏。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萌生——如果懂乐理知识,就能制作出更好的琴。听村子的老人说江苏扬州做的琴有名,徐亚冲背上行囊远走他乡,在一家古琴厂当起了学徒。
没想到的是,徐亚冲对油漆有些过敏,每次给琴上漆,两只手臂又红又肿,痒得厉害。师傅说他的体质或许“与琴无缘”,但他还是选择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地认真刷漆,直到身体渐渐适应。
徐亚冲白天学习制琴,晚上弹琴。几年下来,无论是弹琴还是制琴,他都进步飞快,师傅们也渐渐喜欢上这个认真好学的徒弟,愿意教他一些拿手绝活。遇到不会的问题他总要问个几十遍,大家都打趣他:“小徐啊,你就像狗皮膏药,甩都甩不掉。”离开扬州之后,徐亚冲辗转开封、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拜师学艺。每到一处,徐亚冲诚心请教、潜心钻研、用心制作。
学成归来,徐亚冲建起了自家的古琴作坊,取名“墨武琴坊”,立志要用古法制作“可以流芳百世”的好琴。
坚守古法制琴,一张琴卖到18万高价
“古琴的制作分为选材、削面、挖腹、试音、合琴、裱布、上灰、擦漆等主要工序。”徐亚冲说,“细分的话包含200多道工序,需要巧匠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完成。”
徐亚冲延续了最原始的古琴制作方式,在制作琴身的过程中,他仔细敲击板材,挑选出合适的泡桐木板用来做琴,一铲刀一铲刀地将整块木板铲出琴身,再用鹿角霜打磨。他反复在琴板胚子上试音,以判断琴板哪里需要打磨,挨个检查每张琴板的厚薄并及时作出修整。
在徐亚冲看来,古法制作是对古琴音质音色的更高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把做琴看作神圣的事业,选材、浸泡、烘干……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徐亚冲在打磨古琴。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由于古法制琴在原料、用漆、制作上要求更高,别人家流水线作业,一年能制上千张,徐亚冲一年只能做十几张。但古法制琴的音色与品质,让很多专业人士成了徐亚冲的客户,有了口碑,音乐院校、演奏家等纷纷慕名来求购。
“最早八千元一张,后来到三五万,最贵的卖过18万的高价。”徐亚冲说,他把木头当作知音,你了解了它,它才能反馈给你,你不了解它,怎么做都是一个摆件。
因琴收获爱情,他们要做千古之音的传承者
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制民族乐器为特色的徐场村走红,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每当游客来家里参观,徐亚冲都会以琴会友,弹奏《卧龙吟》,“千军万马奈我何”的气势每每赢得一片惊叹声。
每年泡桐花开,徐场村粉紫色的桐花海下古乐悠扬,也拨动了年轻人的爱意。徐亚冲和妻子卫晨欣就是在一片琴声中浪漫相遇的。
2017年初夏,在西安创业开办古筝工作室的卫晨欣为兰考当地民族乐器生产厂商直播带货,得知徐场村有许多制琴作坊就前往参观。
一处小院里飘出的古琴声吸引了卫晨欣,这个小院便是徐亚冲的制琴工坊。
这次相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情缘。一个喜欢制琴,一个专注调琴,两人又都是弹琴的高手,特别的缘分让两颗心逐渐靠近。
尽管一个在西安繁华都市,一个在河南兰考的村庄,但是琴和音乐让两个人有聊不完的话题。慢慢地两个年轻人坠入爱河,卫晨欣毅然放弃西安的事业,嫁到了徐场村。
徐亚冲和卫晨欣上演琴筝和鸣。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个人现在每天会一起直播,在网上教授大家古琴知识,也让自家的古琴销售搭上互联网快车。
徐亚冲。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多年的积淀,让徐亚冲对古琴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不把古琴的美传播出去,那就还和父辈们做的一样,就是一块木头在那放着,把泡桐树的资源优势和民族乐器的产业优势,转变成品牌优势,兰考的民族乐器才能走得更远。”
“我以前只想安安静静把琴做好,如今感觉身上担子重了,要让更多人感受千古之音的魅力。我们会用工匠精神制好每一把琴,让古琴熠熠生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徐亚冲坚定地说。
(综合河南日报、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青年网、映象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