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李桂枝:青春之花在西部绽放

作者|焦仓
  • 故事人物
    • 李桂枝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7-12

22年前的8月,和其他14名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一起,22岁的李桂枝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到达库尔勒,又乘坐48小时汽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了他们支教的地方——且末县。

新疆且末县距离河北省保定市,有4000多公里。

22年前的8月,和其他14名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一起,22岁的李桂枝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到达库尔勒,又乘坐48小时汽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了他们支教的地方——且末县。

李桂枝没有想到,她会在这个“一天吃半斤土”的地方扎根,更不会想到一待就是22年。

2000年8月,赴且末支教的毕业生留下第一张合影。第一排右二女生为李桂枝。(图片来源:保定学院)

“到西部教书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0年4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保定学院前身)学生李桂枝憧憬着未来,她已经接到保定市多所中学抛来的橄榄枝。

这时候,新疆且末县教育局来学校招聘,听说“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始,初一七个班的班主任有六个还没有着落”,李桂枝毅然在就业协议书上签了字,“到西部教书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才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李桂枝瞒着家人作了这个决定。即将毕业的时候,她才把去新疆教书的消息告诉家人。意料之中,所有人都反对。出发前一个月,李桂枝的母亲从劝阻到不和女儿说话,只为让李桂枝回心转意,但拗不过李桂枝的倔脾气,最终还是妥协了。

“走出家门十多米远,无意中的一回头,发现母亲就悄悄地跟在身后,我鼻子一酸,不敢回头。”李桂枝回忆说,但她还是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履踏上了奔赴新疆的列车。

“且末人民苦,一天半斤土”

四天四夜的辗转奔波,前往且末县的路途越来越荒凉,李桂枝也从初见茫茫戈壁滩时的新奇兴奋,到对满眼的黄沙产生厌倦。

车在中途的塔中停下,大家下车准备吃饭,一个高高的拱门映入眼帘,左右两边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横批:征战死亡之海。大家不约而同念出声来,然后都静默了。

到了且末,他们才真切明白“且末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真正含义。且末县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全年沙尘天气多达200多天,内地刚去的老师都出现了流鼻血、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症状。

但对李桂枝来说,更严峻的考验是饮食习惯的差异,新疆主要以羊肉为主食,而她不吃羊肉;语言障碍也让她难以同当地学生沟通;除了上课,没有其他的娱乐,精神上常陷入迷茫和孤单的困境中……

“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而且考验着对自己选择的坚持。”李桂枝说。

“老师,你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走?”

一名衡水师范专科学校的老师要离开,学生们到车站为他送行,一次次挥手:“老师,一路顺风。”突然,学生们看着同来送行的李桂枝,流着眼泪小心翼翼地问道:“老师,你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走?”看着孩子们无助的眼神,李桂枝心如刀割。

从那时起,李桂枝下定决心,扎根大漠,不离不弃。

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刚执教的时候,李桂枝对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很是头疼。

吐逊江·买买提曾经是李桂枝的学生,他父母早亡,跟着姐姐生活。因为没人管他,吐逊江经常打架,还跟老师顶嘴。临毕业前,李桂枝找他谈了一次话。吐逊江回忆说,李老师那一刻的口气特别像自己的妈妈,他开始改变自己,长大后在一家公司当上了经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李桂枝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打心眼儿里喜欢上学习。孩子们都说:“上李老师的课,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春节时,在新疆且末的支教毕业生们在一起包饺子。图中左一为李桂枝。(图片来源:保定学院)

“让我们把根深深地扎下”

春来暑往,秋去冬来,李桂枝送走了一届届毕业生。22年来,她见证了且末县教育的发展,也见证了这个边陲小县城的沧桑巨变——

2001年9月,他们搬进新的教学楼;2003年4月,且末有了自己的广场;再往后,有了平坦笔直的柏油路,有了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有了人流如织的人民公园……2020年,李桂枝带的第一届高三班,40人中有30多人考上本科大学。

一届届莘莘学子走出沙漠,走向祖国各地,也不断有学生学成后返回且末,汇入西部建设的洪流。

新疆且末县中学教师李桂枝(右三)。(图片来源:人民网)

一路走来,李桂枝花在学生们身上的时间很多,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却很少。她和丈夫都是班主任,因为平时工作忙,从三岁起,孩子就一个人在家里待着。现在孩子已经九岁了,有时候看到两人都在家,反而不习惯,就冲他们嚷:“你们到学校去吧,让我一个人待会儿。”除了儿子,最让李桂枝感到愧疚的是父母,由于路途遥远,她平均三年才能回去看望他们一次。

“昆仑山冰雪融化,咆哮的冰水,我们没有害怕,却让我们把根深深地扎下,妈妈,亲爱的妈妈,狂沙冰水洗礼的小小红柳已经长大,孕育了新的萌芽,新的萌芽……”

这首小诗叫《小小红柳》,是李桂枝在且末教书时写下的。22年前栽下的那棵小小红柳,现如今已长得粗壮高大,在茫茫大漠里孕育着新的萌芽。

(综合光明日报、央视网、长城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