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走访和调查,刘丽霞发现咸宜村一直遵循传统的农耕方式,庄稼种在地里施肥后便很少再去管理。于是她决定根据这一特点为村里引入黑土豆种植,从当地传统种植的土豆、玉米、红薯上下功夫,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这几天,在重庆市咸宜镇咸宜村桩子坝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里,经过村民们几个多月的辛勤耕耘,一颗颗在地下蕴藏已久的“黑美人”——黑土豆,迎来了首次丰收。这些在当地村民们看来长相奇特的作物,将是他们今年增收的重要来源。而将黑土豆引入咸宜村的,是一位90后会种地的博士——刘丽霞。
村里来了个博士
1992年出生的刘丽霞,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年4月,咸宜镇被确定为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之一,市发改委帮扶集团驻镇驻村工作队入驻咸宜镇,刘丽霞也来到了咸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何既保留老百姓的种植习惯,又能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老百姓增收呢?”刘丽霞思考着。通过走访和调查,刘丽霞发现咸宜村一直遵循传统的农耕方式,庄稼种在地里施肥后便很少再去管理。于是她决定根据这一特点为村里引入黑土豆种植,从当地传统种植的土豆、玉米、红薯上下功夫,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黑土豆又名“黑金刚”,通体黑紫色,营养价值高,富含原花青素,素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称,不仅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销售价格更是普通土豆的10倍。
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黑土豆和普通土豆相较,成活率和抗病虫害能力要低一些,管护要求高,如何大规模推广“黑美人”的种植?如何提高“黑美人”的成活率?如何保证“黑美人”的产量?这一系列问题让刘丽霞犯难了。
刘丽霞把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向驻镇工作队秦明山队长进行了汇报。秦明山曾在市农委工作过,对于刘丽霞提出的技术指导需求,他立即与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联系。当天,刘丽霞便与马铃薯种植专家钟巍然搭上了线。
从种薯的订购、拌种、耕种到病虫害防治,刘丽霞带着村民严格按照技术专家的要求来实施。为了提高黑土豆生态价值,还专门采用物理杀虫方式防治虫害,除了悬挂黄蓝防虫板,她还组织村民在地里埋了用酒精、糖、醋制作的杀虫陷阱。看着地下害虫被捕获,不用农药就能实现防治,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位会种地的博士带动下,村民也逐渐从“种地专家”变成了“科学种地专家”。
带领村民奔向致富路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也是受益者。如何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成为刘丽霞时常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刘丽霞了解到,咸宜村有五个村民小组,由于连片耕地分布不均,再加上群众矛盾突出,发展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为了切实帮助村民增收,刘丽霞结合当地情况为村里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村里黑土豆的销售问题,确保村民种植的黑土豆卖得出、卖得好。
“我今年种了两亩黑土豆,产量达到5500斤左右,按照8元/斤的价格来算的话,产值可以达到四万元左右,收入很不错,刘书记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村民詹世喜喜滋滋地说。
如今,黑土豆丰收了,这一颗颗的“金疙瘩”正带着咸宜村村民摘掉“穷帽子”,奔向“致富路”。看着每亩近两万元的产值,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被这位会种地的博士渐渐调动起来,村民们的积极反应,也让刘丽霞对咸宜村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每一颗‘黑美人’,都会成为一份致富的希望。”对于未来,刘丽霞信心满满。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