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王传亚:名校毕业,回乡务农,这位“新农人”不一般!

作者|焦仓
  • 故事人物
    • 王传亚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苏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6-21

夏收时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镇400亩小麦麦浪滚滚,一片金黄,34岁的刘屯村“新农人”王传亚轻抚麦穗、穿过麦田,熟练地指导农户进行收割机作业。

夏收时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镇400亩小麦麦浪滚滚,一片金黄,34岁的刘屯村“新农人”王传亚轻抚麦穗、穿过麦田,熟练地指导农户进行收割机作业。

九年前,王传亚还是上海复旦大学网络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今,他已是一位地道的“庄稼人”。

王传亚(图片来源:沛县融媒体中心)

名校毕业,返乡务农,小伙儿一个月瘦了30斤

王传亚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自小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王传亚不负众望,考入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会计专业。

2012年,王传亚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可是身处繁华都市的他,心里始终惦念着家乡广袤的热土,打算为家乡脱贫致富出一份力。

2013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支持农村土地流转。这则消息振奋了王传亚,“到乡村去建设,大有可为!”这一年四月,王传亚毅然辞去上海的工作,回乡创业,“父亲想让我留在城里,但我觉得种地不丢人,好好干肯定有出息。”

回乡第一年,王传亚凑齐30万元,规模化种植水稻、小麦。农活最忙的时候,他连续一个月吃住在田边,饿了就啃自带的干粮,白天烈日当空,背上被太阳晒脱了一层皮,“热得受不了,就蹲在水渠里降温!”晚上蚊子嗡嗡直叫,让人难以入睡……一个月下来,王传亚瘦了30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辛勤耕耘,水稻喜获丰收,王传亚也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8万公斤水稻带来的40多万元收入。

把鱼送上“跑步机”,渔场年产值达千万元

在肥沃的田野上收获丰硕,王传亚土里刨金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王传亚又流转302亩水面,从事水产养殖,创建了洪福湾渔场。

王传亚在水产养殖场。(图片来源:沛县发布)

走进洪福湾渔场生态养殖区,只见水槽中鱼儿翻腾,荡起阵阵涟漪。从王传亚这里捕上来的鱼,售卖价格比普通的鱼每公斤要高出三四元钱,远销天津、上海、湖北等地,还供不应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把新型渔业物联网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产业中。

在鱼塘里用上推水机,是四邻八乡闻所未闻的稀奇事儿,也是王传亚规模养鱼的创新之举。水往北流,投料机把料投在南头,鱼逆流而上,往南边游边吃,如同把水里游的鱼送上“跑步机”,不停地做“有氧运动”,这样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鲜嫩。

不光如此,王传亚还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化养殖。“物联网的运用,实现了塘口的自动投食、自动增氧、水质监测、液位控制、产品追溯等环节的智能化,这就是科技赋予新型渔业养殖的魅力”,王传亚说。

目前,洪福湾渔场水产养殖区共有11个鱼塘,南美白对虾亩产100公斤以上,河蟹亩产70公斤以上,鱼亩产2000公斤以上,年产值达1000万元。

心系家乡的热土,他立下一个目标

富起来的王传亚,一心想着回报养育他的这片热土。2021年,王传亚被推选为刘屯村党支部书记,他立下一个目标——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加强村班子建设,增强凝聚力。短短半年多,村里500亩农场的管理问题彻底理顺,挂车厂、食用菌厂、纺织厂等刘屯人自己的企业生产红火。

村民徐正杰感慨,以前村里很多孩子都在城里打工,自从王传亚大学毕业回来以后,不少人都回来了,“孩子们不出远门就能挣钱”。

口袋鼓了,生活质量也得跟上。2021年年底,通过环境整治,王传亚把村民占用的绿化带进行收回,集中种植苗圃,既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集体收入。如今的刘屯村,村民怡然自得,生活幸福安康。

靠着学识与韧劲儿,34岁的王传亚不仅自己收获了丰收的喜悦,更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先后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等荣誉称号。今年6月,王传亚又被授予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荣誉称号。

时至今日,王传亚仍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每天凌晨四点多,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时,王传亚已经来到自己的田里和鱼塘干活,黝黑的皮肤见证了他九年乡村振兴路上的艰辛与努力。“我将始终用汗水耕耘希望的田野,牢牢扛起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使命。”王传亚说。

(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江苏网、现代快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