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水稻农忙时节,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田里,一位皮肤黝黑、头戴草帽的“庄稼汉”正在检查记录新一批2000多株秧苗的长势情况,从中选育新品种。
正值水稻农忙时节,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田里,一位皮肤黝黑、头戴草帽的“庄稼汉”正在检查记录新一批2000多株秧苗的长势情况,从中选育新品种。
这位“庄稼汉”名叫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也是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今年39岁的他,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执行首席。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增产粮食超30亿斤,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
从小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1983年,周雷出生在洪湖一个农村,父母每年农忙时插秧、割稻,常常连午饭都来不及回家吃。周雷不到十岁就知道做好饭菜送到田里,最忙时他也要下田帮忙,一天插秧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这样辛苦,收入却不高。周雷从小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希望将来能通过技术改变农业现状,“让千千万万像爸妈这样的中国普通农民,能过得好一点”。
1999年,周雷当时就读的母校荆州中学传出一位从事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校友当选院士的消息。周雷儿时埋下的那颗种子瞬间生根发芽,最终促使他报考华中农业大学。
本科期间,在做“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用实验探索生物学的魅力,从此对遗传学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开启在遗传育种领域的求索之路。
攻克难题12年如一日
2010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的周雷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他发现,湖北虽然是水稻大省,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稻米品牌不强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他决心聚焦水稻“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等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关键。”周雷说。为了攻克水稻育种难题,他和同事12年如一日,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这个过程漫长而繁琐。夏天,为了避开最热的时间段,天刚蒙蒙亮,周雷就得起床,到地里时往往不到清晨6点。40度的高温天气,一上午下来,整个人被汗水湿透,还容易中暑;穿得少,胳膊又容易被稻叶割伤。他给手臂套上冰袖,稻田里蚊虫多,就套上胶鞋、长裤。
冬天,湖北的气温不适合做水稻繁育实验,周雷便去海南陵水基地开展“南繁”工作。试验田里,周雷常常在稻丛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除了中午吃饭休息、晚上收工,周雷都在地里。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他们最终创制出R7272、R60、润珠香等多个优质抗病虫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
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除了开展水稻育种等基础研究,周雷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将育成的优质品种推向市场。作为团省委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科技特派员、省精准扶贫团团队成员,周雷对口帮扶了21个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新品种推广之初,农民并不买账。周雷回忆,历经10年努力,他们在2017年育成了绿色超级稻“巨2优60”。这种水稻新品种在同等产量下,能够大幅减肥减药、节水抗旱,但在天门等地推广的时候,很多农民心存疑虑,不敢尝试。
周雷与示范户约定,用他们的技术种植新品种,如果出现减产或者亏损,省农科院给予补偿。同时,周雷和同事轮流住在示范户家中,给予技术指导。
到了收获的季节,结果令人惊喜:新品种示范田亩产达1400多斤,同时施用肥料减少了1/3,不仅成本降低了,品质还更加优良。
市场对大米香味有要求,周雷和同事培育出浓香型优质高产新品种,收购价比普通大米提高30%到50%;在湖北潜江,他们选育抗倒性、抗病性好的虾稻专用水稻品种,让“虾稻生态米”成为当地绿色招牌……这些年来,周雷团队累计推广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余项。
如今,周雷已成为首批“湖北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之一。“我现在在做的就是‘藏粮于技’,通过科学育种把水稻的产量、品质再提升。”周雷期待,继续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青网、科技日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