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莫色小兰是土生土长的越西人,求学路上曾饱受贫困之苦的她,立志成为他人求学路上的点灯者。13年来,她走遍大山角落,自己贴钱贴物,救助贫困学子近3000人,成功让数千名贫困学生安心求学。
“要永远保持一颗善良、坚强、感恩的心!”这是莫色小兰微信中自我介绍那一栏的话。今年37岁的莫色小兰是土生土长的越西人,求学路上曾饱受贫困之苦的她,立志成为他人求学路上的点灯者。13年来,她走遍大山角落,自己贴钱贴物,救助贫困学子近3000人,成功让数千名贫困学生安心求学。
莫色小兰(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为家乡的发展助一份力”
莫色小兰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河东乡新普村的一户贫困家庭,是啃着玉米馍、土豆长大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给她凑学费上学,父亲连生病都舍不得去看医生。“孩子,你是我们家唯一的希望,你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摆脱贫穷。”
父母的期盼一直激励着莫色小兰。一次次濒临辍学,是学校、老师、同学和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用爱托起了她的求学梦,这也在她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最终,莫色小兰顺利读完高中,考入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
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学刚毕业的莫色小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绵阳市三台县参与了灾后重建工作。一年服务期满后,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人民教师。“家乡养育了我,我想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
“再难也要把每一分助学款用到孩子身上”
越西县地处大凉山腹地,曾经是全国重点扶贫县。莫色小兰回到家乡后,成为越西县西城中学的一名生物老师。看着家乡的孩子仍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因家庭贫困在学习路上举步维艰,她萌生了爱心助学的念头。
一开始,莫色小兰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购买学习用品帮助班上的贫困学生,之后,又通过联系爱心人士向贫困学生捐赠书包衣物。但她发现,自己的收入本就微薄,外界捐赠的物资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上学的困难。
在越西县西城中学,莫色小兰(左二)和学生在操场上散步。(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了解贫困学生和他们家庭的真实状况,做好爱心助学就无从谈起。莫色小兰购买了电动自行车,远的地方就自费乘车,近的地方就骑车,几年来,她骑坏了三辆电动车。
“基本只能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走访学生,所以骑车和走路都着急了一点,经常摔跤。”仅在2019年,莫色小兰骑电动车就摔过两次,她打着石膏、带着腿伤,用四天时间为五个孩子找到了爱心资助。
莫色小兰每个月工资只有3300元,由于没有参加专门的慈善组织,爱心助学产生的家访路费、信件邮寄费、助学款提现手续费等都是自己承担,为了省钱助学和养家,她几乎不买新衣服,只穿朋友和同学送的二手衣服。
莫色小兰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感动了许多爱心人士,大家都伸出援手并主动加入这个温暖的爱心助学团队。这些年来,通过莫色小兰获得爱心资助的贫困孩子越来越多,截至2021年,受助学生中有35名在读大学,有九名已参加工作。“他们中,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医生,有的是人民教师,还有的是乡村干部……”对莫色小兰来说,最温暖的时刻莫过于经过自己的努力,又有一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并走出了与祖辈不一样的人生。
扶贫路上爱暖乡间
2018年1月,西城中学选派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莫色小兰主动请缨,加入了精准扶贫队伍,成为大花乡瓦尔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员。走村入户是驻村干部的第一项基本工作,莫色小兰每到一家都会详细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她最关心的就是贫困户子女的入学情况。教育扶贫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长远脱贫的根本之策,驻村生活也促使她加快了爱心助学的步伐。两年的驻村时间,她的团队资助的孩子增加了150个,近90名幼儿进入“一村一幼”教学点接受学前教育,140户贫困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安全住房,480户农户有了安全饮用水……点点滴滴的成就凝聚了莫色小兰和工作队的心血。
坚持这份爱心事业13年,常常有人会质疑莫色小兰。有人说,“没有好处她怎么可能坚持那么久做那么多事情,一定是捞了不少钱。”也有人说,“这是个怪人。”更有人说,“又不是她自己的钱,拿着别人的钱助学算什么?”莫色小兰也曾经因此偷偷地掉过眼泪,但是哭泣后的她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管是哭着,饿着,趴着都要做下去,这是初心,也是梦想。
莫色小兰说,“用十多年的时间,从求学之路到育人之路,再到扶贫之路,我越发深刻地理解到,只有教育,才能真正让大凉山的孩子们摆脱贫困;也只有教育,才能让群众在思想上真正‘站’起来,真正摆脱贫困”。
(综合自精神文明网、封面新闻、中国文明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