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王锦萍:村民的一句话,让她坚守孤岛30多年

作者|韦薇
  • 故事人物
    • 王锦萍
  • 故事地点
    • 吉钓岛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2-05-07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岛在一座面积74公顷的海岛上,王锦萍是这里唯一的一位驻岛医生,每天日出而作,夜深而息,一人照看全岛400多人的生老病死。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岛在一座面积74公顷的海岛上,王锦萍是这里唯一的一位驻岛医生,每天日出而作,夜深而息,一人守护着全岛400多人的健康。

王锦萍,受访者供图。

儿时的经历

王锦萍是土生土长的吉钓岛人,从小目睹村民们生活中种种不便,尤其是就医方面的困难。

王锦萍小时候,岛上没有医生,岛上的渔民碰到头疼脑热的,只能驾驶着渔船出岛求医。

王锦萍的妹妹突生重病,高烧不退,王锦萍一家只能出岛求医,可他们家没有渔船,只能去借别人家的,让别人带他们出岛。若是平常,碰到这样紧急的情况,大家都愿意伸出援手,可偏偏那天晚上风急浪高,此时出海危险重重,谁也不愿意冒那个险。

孩子病重,做父母的自然是心急如焚,王锦萍的父母只能苦苦哀求,一位邻居看在孩子高烧昏迷的份上勉强同意。

那是1963年,渔民的渔船还是非常原始的手摇式,船身窄,船体浅,一个风浪就能让船身倾覆,使尽全身力气都难以稳住船身,更不要说提高航行速度。眼看抢救时间在一点点流逝,一家人在狂风暴雨中强烈感受到命运随波逐流的绝望。

万幸的是,一家人最终在暴风雨中平安到达医院,医生跟王锦萍的母亲说:“你这个孩子,再晚一点就没了。”

那时王锦萍就想:“如果有一个医生在这边,就不用把妹妹送出岛,也不会遇到这么多的危险了。”

岛上有了常驻医生

1986年,王锦萍从当时的福清卫生学校毕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她本可以选择在城镇医院工作。但她还是遵从自己的初心,选择回到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岛,到卫生所工作,成为岛上唯一的村医。从此,吉钓岛上终于有了一名常驻医生,大家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生病时只能坐船出岛求医了。

那时的吉钓岛的条件十分艰苦,岛上没有通电,遇到晚上出诊,王锦萍就打着手电筒赶路,看诊都是在煤油灯、蜡烛的微光下进行。

王锦萍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最初,诊所房子是租的,后来房东因家里需要,把房子收回了。无奈之下,王锦萍只好把卫生所搬回了家。“那时我们一家住在楼上,楼下是诊所。晚上经常有夜诊,人家过来敲门,我全家人都醒了。”

卫生所只有王锦萍一个人,除了看病,其他事情也要她自己打理,比如取药。医药公司只负责将王锦萍订购的药品送上船,到达吉钓岛后,她需要用扁担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药品挑回卫生所。以前吉钓岛没有码头,退潮时,船无法靠岸,王锦萍就挽起裤腿,蹚着水到船上拿药。冬天海水寒冷刺骨,她因此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王锦萍给岛上的村民看病,受访者供图。

走遍海岛的每个角落

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王锦萍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内科、外科都要看,创伤性的缝合也是她亲自上手。回到吉钓岛后不久,她发现岛上孕妇分娩有困难,就专门离岛进修学习接生。“第一次帮人家接生很紧张,医院接生有很多医护人员,岛上只有我一个,我就自己给自己加油。”王锦萍说。

从中专毕业回到岛上,到2001年国家叫停家庭接生,十多年的时间,王锦萍在岛上共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儿,无一出现问题。

这些年来,王锦萍精心照料村民健康,上门服务从来不收出诊费。30多年来,对岛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王锦萍都了然于心。村民也把她当作最信赖的人,不论是伤风感冒,还是头疼脚痛,只要一个电话,王锦萍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如果遇到危重病人需要送到镇上或城区医院,她也总是陪同前往,她说这样可以在路上随时抢救病人。

王锦萍靠着一个药箱和一双脚,走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她的药箱也成了“海岛120”。

王锦萍上门给村民看诊。受访者供图

王锦萍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信任。村民们形容,王锦萍不只是医生,更像是他们的亲人。到患者家里看诊后,王锦萍常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帮独居老人烧点热水、送点吃的、清洗身体、换药……“有她在我们就安心。”村民们说。

值得欣慰的是,吉钓岛上新盖的村卫生所、老人福利院将投入使用,硬件设施将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希望,更多人能投身到海岛和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让榜样的力量薪火相传,让信念之光奉献之火代代延续。

 

(综合健康时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