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山门前,看到的是山门之外那条乡村振兴之路,那条路,将越走越宽广。
小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藏名赞拉,凶神之意。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就在小金县境内。
在这里,有一家特殊的餐厅,开在伸手就能摸到云的地方。餐厅名叫“忘忧云庭”,有趣的是,起出如此诗情画意名字的人竟与三国时期的猛将同名——张飞。
张飞(右)在整理食材。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拍拍村民生活,找找赚钱路子
张飞的脸颊挂着两抹显眼的高原红,印堂和鼻梁上也都泛着黑红的光,打眼一看仿佛是个藏族小伙儿。其实他是安徽人,在四川当兵退伍后,于2010年进入小金县文旅局工作,2016年7月被派驻到甘家沟村任扶贫第一书记,长期高原户外作业,改变了他的样貌。
甘家沟村地处大山深处,平均海拔3300米,村里当时唯一的致富途径是售卖土鸡、腊肉等农副产品,但由于交通物流不便,土特产很难走出大山。甘家沟村距离小金县县城有10公里的山路,2016年,县城的电商刚刚起步,而县城距中转城市成都有500公里,每隔两天才会有一次快递往来。“5斤自制农家腊肉可以卖到300元,邮寄到成都光快递费就要100元,高额的运费让商品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遇到的困难,让张飞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迷茫。
老家弟弟来探亲时无意间的提醒,让张飞第一次听说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开始学习短视频的拍摄和剪辑技巧,“想拍拍村民的生活,让外面看看大山里的状况,试着帮他们找找赚钱的路子”。2016年11月,张飞上传了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作品。“话没说完,手一滑就发出去了,当时技术不行。”张飞说。
张飞通过直播卖香肠、腊肉。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近半年过去,张飞的粉丝仅有几十个,雪上加霜的是,有群众认为张飞同志不务正业。面对种种压力,张飞还是继续坚持互联网思维,坚信互联网能够将大山里的农副产品宣传出去。
直播点亮生活
2017年,张飞决定带领村里的群众养殖生态鸡,通过网上直播销售增加收入。
很快,鸡舍建起来了,小鸡长大了,张飞却蔫了。“2017年遭遇全国鸡瘟,2000多只生态鸡滞销,群众对我直播销售模式产生严重质疑。”张飞说,那些日子是最难熬的,“心急如焚,火烧火燎的”。
危机却常常伴着机遇,情况很快发生转变。在张飞帮扶的贫困户中,有一个放牛娃,智力如同七八岁的小孩。一天,张飞在下山的途中将随手拍到的放牛娃放牛视频发布到了网络,“没想到这条小视频居然上了当天的热搜”。凭借这条视频,张飞的粉丝从几百一下子涨到两万多,通过及时直播,凭借两万多粉丝的购买能力,滞销的土鸡一下子被卖空。粉丝们的慷慨出手,让张飞信心倍增。
张飞(右)到农户住地帮助带货跑山鸡。图片来源: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一次,因工作走访群众,张飞来到甘家沟村对面的下马厂村麻足寨。群山环绕、乱云飞渡,他被这里的优美风景深深震撼,于是动员妻子一起把家从县城搬到麻足寨,并取名“忘忧云庭”。
2019年1月,是张飞又一次命运的转折。他拍摄了一段10秒的短视频,7天涨粉50多万,累计播放量突破1.5亿次。
“拍的就是一家人在屋外吃饭,近景是冒着热气的饭菜,远处是云雾缭绕的苍山梯田,可能是这种神仙般飘渺的生活场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张飞说。正是这条仅仅只有10秒钟的短视频,让他看到了甘家沟村乡村振兴的希望和互联网蕴藏的无限可能。
张飞(右二)在“忘忧云庭”农家餐厅与客人共进午餐。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在吃饭小视频走红后,每天一家人在“云端”吃饭的视频点击量都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随之而来的,就是张飞直播带货的能力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网红”打卡地撬动乡村振兴
越来越多的网友从看不见的网络一端走进张飞和群众们的真实生活,在张飞的带动下,邻居也玩起了直播,周末他家还用农家饭来接待上山来玩的游客。
“很多网友都想来亲身感受一下在‘云端餐厅’吃饭的乐趣。”张飞说。如今,“忘忧云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引进来客人,如何留下来?答案是开发旅游项目。张飞联系到小金县国投公司,发动村两委回收废旧民房、宅基地进行入股,并流转土地来带动发展旅游。
他还通过网络搭建合作平台,吸引网友前来投资改建民宿,目前有网友已在“忘忧云庭”改建民宿,使“忘忧云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悬崖餐厅、星空玻璃房、天边瑜伽、无边际游泳池、茶禅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项目。
在张飞多年的坚持和鼓励下,当地群众也从不理解,到慢慢接受,再到学习使用互联网。在他的带动下,甘家沟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使用互联网宣传家乡的美景美食。
2021年,张飞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互联网思维激发了张飞的无限潜力,“在这大山里,越安静,越能听见梦想的声音。这山门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无限可能,它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扇门。”张飞说。
他在山门前,看到的是山门之外那条乡村振兴之路,那条路,将越走越宽广。
(综合新华社、四川日报、成都商报、封面新闻、今日中国等报道)